,更是令天下人汗颜。如今中原之民翘首以待,盼孤驱逐胡人收复中原,若是孤此时和羌人结亲,何以面对中原父老?何以得天下之心呢。”,冉强打破了沉静,他本来是想寻找借口安抚内阁五个人,虽然说的有些夸大,但说完却心里却真有些感触起来。
岳山似乎有些意动了,当初对中原沦入胡人之手,比世家大族的人更为愤慨,虽然在官场已经磨练了近两年,但这种感觉却没有减少多少。“大王说的是,是山一时有些短视了。”,岳山改变了想法。
“三师此话何意?”,韦謏拂须惊愕的问道,他不同于岳山,对于和胡人结亲,没那么多愤慨。自古权谋本就是如此,若为君主者都似这般,为了什么天下人汗颜而优柔不定,哪还能有几个会成就基业?更何况如今并不是被迫和胡人结亲,而是胡人前来求亲示弱,一向多谋的岳三师怎么忽然被大王的推托之辞说动了?
岳山转向了韦謏,淡淡的道:“老大人,自胡人侵占中原以来,我中原汉人被视若牛马,命若蝼蚁。若非大王愤而起事,还不知何日才得收复我中原之地。如今中原士民因怒胡人而归心大王。和羌人结亲虽得一姚家却可能失中原士民之心,此得小而失大矣。山一时短视,差点误了大事。”
冉强本只想着找到了借口,可以推托了亲事,没想到岳山比他想的更赞同他的说法。“若是绝了羌人的求亲,你们有何其他对策?”,放下了亲事的难题,必须得找到其他的办法。
。
您的留言哪怕只是一个(__) ,都会成为作者创作的动力,请努力为作者加油吧!
第127章 阴差阳错(八)
堂内又沉静了下来。结亲这样的行之有效的对策都被否决了,何况这还是羌人主动派人前来亲求的。一时哪里还能找得到比这个更好的计策呢。即便素来以计谋享名的岳山和老大人韦謏,也暂时想不出来更好的对策。
冉强把眼光转向了其他三人,李农本是带兵之人,对于这种钩心斗角本来比不得久在朝堂的郎闿和胡睦。他之所以能进入内阁,完全是为了因他手握兵权安抚于他而已。当然,其中冉强也有内阁须有军人在内的想法。
“姚襄比之其父姚戈仲,更熟悉和羡慕中原之学。羯人已经衰败,石琨、石祗皆碌碌无为之辈,此人一向颇有见识,决不会因求亲不成前去辅佐羯人,你们大可不必忧心。”,冉强边想边分析道。
“若是羌人投靠鲜卑燕人如何是好?”,李农插话狐疑道。
“不会如此,姚襄久习中原诗书,心高气傲,常以中原为正统,岂会转而投靠鲜卑人?”,冉强摇了摇头。事实上姚戈仲临死的时候,也特地的嘱咐过姚襄,要他奉晋室为主,认定胡夷终非不能成为中原主人。现在还有谁比冉强更清楚姚襄以后的作为的呢。
“若是如此,大王可派朝中大臣,前去安抚姚襄,若是羌人有意投靠大王,自然会顺势而为。”,岳山提出了想法。
冉强点了点头:“孤正是此意,都察院常高亮熟知礼仪、口舌机变,乃姚襄倾慕之人。就升常炜为礼部尚书,前去招抚姚襄吧。”,他心里已经选定了现任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常炜,空出来的都察院职位,他另有打算。
事情就这么定了下来,事实上邺城的官员们都不是很明白,魏王为何对常炜这么青睐,胡赵时仅仅是大司马从事中郎的常炜,短短一年多的功夫,就被升到了正二品礼部尚书重臣之列。这样的升官速度,只有岳山能比,但岳山凭借的是曾做过大将军府长史,本是魏王的心腹之人,升官快,也是情理之中。可这常炜凭借的是什么呢。
邺城翰林院坐落于城北,是两重新建成的飞檐走瓦宫殿式的院落。事实上这并不是冉强想要的东西,他心里有更好的想法,只是现在不得不让位于稳固四州流民。下午冉强特地到了翰林院,昨晚他就已经有了这个想法了。
冉强见到赵爽时,赵爽正拿着尺子执笔在写着什么。独自进来的冉强没有引起的专心写算的赵爽注意,直到他写完抬起了头,方才发现冉强正看着他几案上的纸。他急忙站起来行礼。
“孤有一事想请先生去做。”,冉强没有虚礼,直接进入了正题,对于赵爽这样沉迷于算术,不擅长官场的人来说,直来直去更能让他们轻松。
“请大王下令。”,赵爽拱手,虽然他性格平和,举手投足不亢不卑,和岳山有些相似。但,现在他心里有些不安。自入了翰林院以来,作了从三品的院士,每月除了俸禄外,还有额外的锦帛用来习学算术,日子过的赛过神仙,无比逍遥。虽然他和人交往不多,但依旧看的出来,邺城的大小官员对他们是既羡慕又嫉妒。同院的马训和太史元虽也招人嫉妒,但两人一个制作了兵器、印刷机,一人建造了前所未有的大海船。唯独自己,什么功劳也没有,心里哪能没有愧疚之意。
冉强没有考虑到赵爽的这些想法,翰林院的建立是他的愿望,他来到这个世上不是为了重复一遍别人走过的称霸历史。他可以拔剑杀了所有阻挡他称霸的拦路人,但这样他却无法改变千多年以后中国败在自己人手里。除非敢拔剑的是一直被当作愚民的百姓,是的,他印刷书籍、建立翰林院,想要的就是有一天人们不再是愚民。
“孤想请先生创造出不用算筹计数的方法来。”,冉强看着赵爽。
“不用算筹?”,赵爽惊讶的看了看冉强,自古以来用算筹计算已是常法,若是不用算筹,那怎么计算?
“不错,九数书写复杂,孤想请先生用简易符号代替,如此则书写简便。”,冉强说的有点乱,事实上他也一时不知道怎么说的清楚。不得已,他干脆拿过笔来,写了一到九的九个汉字。
赵爽有些迟疑,盯着纸张有些不解。这并非他愚笨,而是长久以来习学算术并不认为符号和汉字有什么区别。
“罢了,先生只要创出不用算筹计数的简便方法就是了。”,冉强决定放弃原来的想法,他一开始就没想过直接用阿拉伯数字代替汉字,这种硬变的方式并没什么大的好处,只有自己的创新才是进步的动力。或许这赵爽能另外创造出一套新的方法呢,符号的事情还是看看赵爽能作出什么再说吧。
“遵大王令。”,赵爽这次没有再不解,拱手应答了下来。这事虽然有些困难,但若能完成大王交代的事情,也算自己不再是白白的被大王看重,被人说闲话。
冉强点了点头,拿过来一张新纸,执笔写了几行字,然后放下笔提高了声音:“来人!”,见亲卫应声进来,接着道:“传马训过来。”
马训此时还正专心致志的带着几个人在自己的院子里摆弄机括,传令的亲卫找到他后,他才知道魏王到翰林院来了,急忙跟着到了赵爽的院子,躬身行礼,他和赵爽不同,他作过工部的官,对官场接触过,积习之下就有些习惯了和上官见礼。只是后来和冉强多次相处制作印刷机,知道冉强不喜欢跪拜礼,所以改作了躬身。
“这道招贤榜,由你们翰林院用印,传告天下。”,冉强指了指几案上自己写的那张纸,特意点明是传告天下,要知道他现在只有四州之地。
翰林院是马训在掌印,他躬身应诺,和赵爽一起送了冉强离开,这才回来拿起那纸起来:
有使亩产粮量倍之法者,赏黄金百斤。
有使石化而不锻而得精铁者,赏黄金百斤。
有治河良法者,赏锦二千匹。
有能借物飞天者,赏锦二千匹。
有能制无人夫而自行机械者,赏黄金百斤。
以上者,能著书立说者,赐翰林院学士职。
马训和赵爽看完,面面相觑,一时没有说出话来……
。
您的留言哪怕只是一个(__) ,都会成为作者创作的动力,请努力为作者加油吧!
第128章 胡(一)
天气已经有些冷了,虽然还没有到寒风刺骨的程度,但若是只穿单衣,依旧会感受到透过衣服吹入身体的冷风。天气很多时候就象孩子的脸,说变就变的。冬至后的滠头街上行走的人,能穿的大多都已经穿上了厚衣,谁知道老天爷会不会突然降温,把雪花提前降到大地呢。
羌人的营帐在滠头西边,被埋了半截的木桩围成了好大一片不规则的圆形。一片片的羊毛毡搭建的军帐一座连着一座,五颜六色的连绵在木桩内。羌人虽然已经过着半牧半农的生活了,但依旧习惯与住在毡包内,这一方面跟他们生活习惯有关,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他们建房的水平不够高。
在营帐的中间有一座大帐,大帐装扮的明显比其他的营帐华丽,靠顶的部分,用名贵的川锦围了一圈,川锦的下面是一层刷了中原黑漆的牛皮。十几个跨刀的大汉散立在大帐周围,眼神明显的对周围走过的羌兵有些警意。一个不知道什么动物的头骨被挑在大帐的顶上,被风一吹,发出了闷闷的[呜呜]声,给大营平添了几分压抑。
大帐内的主席上,一身扎袖锦衣的姚襄面含微笑的盘腿坐在中间,端着酒碗面向两旁说着什么。他的右侧盘腿坐着的姚苌冷着脸看着两边兴高采烈撕肉喝酒的将领,他年龄还是太小,父亲的过世无法让他沉的住气,根本无法作到象哥哥那样看起来什么事情也没有的举止。现在坐在两旁的都不是拥护五哥的将领,这次五哥带他来,就是为了探探他们的想法。
大帐内虽然有些冷了,但却没有生火盆,艰苦的生活让这些羌人丝毫不在意还不算寒风的冷气,依旧象平常那样抓住了能好吃好喝的机会,放开嘴巴吃喝。主座上的五公子虽然面带微笑,亲切的说着什么,但这影响不了他们,对于他们来说,五公子虽然博学多才,做事果断,私下他们也很心服,不过五公子手下比他们能干的将领多了去了,跟着五公子,还不如跟着其他公子和大帅有出头之日呢。
姚襄和平日相比没有一丝异样,面含微笑举碗代替父亲慰劳帐内的将领,虽然他的父亲已经死去了,不过,他把这件事掩藏的很好,事实上,这也是父亲临去时的安排。他迅速瞪了一眼脸上冷意全露的姚苌,使得刚把眼光转向他的姚苌急忙把脸上挤上了一层笑容。他本不打算带这个弟弟过来的,二十四弟阅历还是太小了,不过他还是没经的住弟弟的缠求,加上他平时也十分喜爱这个弟弟坚韧、勇猛的性子,这才带上了他。
帐内的六个将领,身上的袍子已经沾了不少的油水和酒水,虽然在中原住久了,他们也学着穿起了贵重衣料,但一旦吃喝起来,就把平日努力表现的贵气给抛到了脑后,没人还顾及干净的衣服。很快,他们就开始有些酒意蒙胧起来,以至于他们根本没有看到姚襄本来含笑的脸已经没了笑容,冲姚苌点了点头。
勉强挂着笑容的姚苌迅速把有些僵硬的脸变成了冷色,起身出了大帐。
姚苌再进来时,身后已经跟进来了十几个跨刀的亲兵,急步从两边冲向了还蒙胧着向嘴里灌酒的将领。两人架一个,把这些快要站不稳的将领拖离了坐席,按在了大帐中间。
姚襄看了看这些垂着头的晕沉沉的族人,叹了口气,点了点头。这次来探底的结果没有出乎他的意料,虽然他有些不忍,但依旧选择了最后的手段。
亲兵们用手把有些将领的散发捋到前面,羌人中有些人习惯于披发,有些人习惯于鬓头,披发的羌人很容易就把脖子遮住了。亲兵这才举刀猛的砍下了脑袋。
等到六颗人头摆在了姚襄前面时,大帐中间已经流淌了一片片的血泊,带着血腥味把东倒西歪的尸体浸在了其中。
姚苌脸上有些兴奋:“兄长,杀的痛快!以后再也没有人敢对抗兄长了。这些人早就该死了!”
姚襄没有说话,站了起来,他腰里挂着一柄长剑,这和其他的羌人不一样,姚襄更羡慕中原人佩剑的习惯,这让他感觉有一种洒脱的形象。他背负着双手,看着地下的死尸默默不语,过了阵才长长的叹了一声:“本是同根生啊!”
姚苌虽然没有姚襄读书多,但话还是听的明白了。不过他心里并不以为然,这些人本来就该除掉,若不是五兄长拦着,在父亲死后,他就想要立刻把这些人杀掉,以免后患。他对亲兵们摆摆手:“你们先出去。”
亲兵们是姚襄一手训练出来的,完全按照中原的规矩,只受命姚襄,见姚苌下令,都看向了姚襄。姚襄点了点头。亲兵们这才鱼贯出了大帐,环卫在四周。
“兄长,我看其他有些兄长也心怀不轨,不如……”,姚苌狠狠的说道。
姚襄皱了皱眉,接着弹了弹本来没沾什么灰尘的衣袖,有些不悦的说道:“景茂,昔日曹巍时,曹丕威逼弟弟植,曹植有两句诗应答: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以至于让曹丕落下骂名。我羌人在中原本就是客居,若是再同室操戈,父亲九泉之下何以瞑目?”
姚苌心里虽然不以为然,但却垂头认错。他从来是十分敬重这个兄长的,可以说,很多时候他都极力想模仿姚襄的言谈举止。只是他作不到象姚襄那样酷爱中原书籍,博览群书而已。
姚襄看着垂头认错的弟弟,心里摇了摇头,父亲的死还没敢公布出去,如今两个石赵皇帝相互虎视眈眈,父亲在时犹能震慑的住他们,使他们不敢小觑清河,自己只怕难以保得羌人稳居清河了。还有那南面的冉闵,若是知道父亲逝去,会不会趁虚攻打滠头?也不知道派去的使者,求亲的事情结果如何了。
姚襄带着姚苌回到府中不久,就得到了禀报:派去邺城的使者回来了,是陪同邺城的新任礼部尚书常炜老大人一起回来的。
。
您的留言哪怕只是一个(__) ,都会成为作者创作的动力,请努力为作者加油吧!
第129章 胡(二)
两列羌兵,都一身明亮的铁甲,挎刀燕翅般排成了两列,一直从正堂门前排到了府门。这些羌兵都是精心挑选出来的高大精壮之士。姚襄听取了他一向十分看重的权翼建议,摆出了这样的迎宾架势,并非全为了仿效[刀阵吓敌],还有很多显摆军威以抬高身价的意思在内。
常炜毫无惧色,犹如两旁横眉竖眼的羌兵不存在似的。两排的羌兵在一声号令下,一齐[苍啷]把刀拔了出来,为了表示不是威吓,羌兵手中的刀没有举起交叉在中间,而是竖在了右臂上。象是吼出来似的用汉话喊道:“恭迎常先生!”。常炜步伐从容的从中走过,有些干瘦的身躯甩着宽袖,象一只蝴蝶穿行于满是竖刺的仙人掌上。
姚襄和权翼站在堂阶上相视了一下,再转过来时,姚襄脸上已经挂上了笑容,一边急步下阶迎了上去,一边抬高了声音:“襄携清河羌人恭迎常先生。”,听到这样的话,滠头的一众幕僚,急忙促步跟在了姚襄后面,迎了下来。
常炜以前在邺城时,曾见过姚襄,不过时隔了多年,模样已变。姚襄已经长成了带兵一方的大将,他一边打量起姚襄:一身中原稠裁制的白色宽衫,身长八尺多,弯眉大眼,头上没有象其他羌人那样披发,而是束起夹了一顶金冠,白皙的脸上笑容满面的迎了过来。一边却稳步不变。
姚襄在邺城时,还是很敬佩常炜的,没入中原以前,遍读中原书籍的他,十分羡慕中原礼仪、学问,尤其是对书中记载的诸如士为知己死、将军裹革沙场、宽衫大袖十分仰慕。但被羯人移居河北清河后,在中原住久了,中原士大夫表现出来的行为多少让他感到了一些失望。所以常炜在邺城时虽然官职不高,但时常表现出来的那种气节,还是让他另眼高看。
姚襄来到常炜面前,身子已经躬了下去,拱手礼做的十分标准:“襄见过先生。”,等到常炜还礼,然后直身后,姚襄笑着道:“在邺?br />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