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剑

首页
字体:
上 页 目 录 下 章
拔剑第30部分阅读(2/2)

    “老先生的意思是……?”,虽然已经明白了常炜老大人的话,但姚襄依旧试探着问道。

    常炜没有再拈须,正色的道:“老夫临来之时,魏王曾对老夫叮嘱:若景国部众之人,有愿为汉人者,可赐汉人户籍,官府将派员授学讲礼,以后出官拜将,一如汉人。自此视为同族,再非胡夷了。”

    姚襄虽然早已经猜到如此,但此时听了仍然忍不住怦然心动。无论他博览了多少中原诗书,穿戴举止多么象中原人,但他心里明白,在晋人眼里,自己依旧不过是一个胡人。若真能归入中原人之列,那以后不仅自己或能名正言顺的真封侯拜相,以后子孙后代也能久居中原,香火永续,青史永存。

    四部帅相互看了看,都在彼此的眼神里看到了心动。自汉以来,虽然中原皇帝也多曾允许边塞胡人移住塞内,但却依旧视其为胡人,不但赋税颇重,而且时刻猜疑。就是邻近的中原人见了他们,也会把他们看作低人一等。若魏王真能赐他们为汉人,视为同族,那封侯拜将也是真正可青史留名,后人永记了。

    姚襄此时心里跳的厉害,一面心动不已,一面却又有些担忧:此事虽好,但那也意味着自己或许要失去曾经依仗的部族势力。另外就是魏王真的能视自己羌人为同族吗?想到传闻中的屠胡,姚襄忍不住又狐疑起来,他看向了权翼。

    权翼此时心里也有些摇摆:高亮说出来的这件事,太大了。自古从没有出现过这样的事情,虽然早已经听闻过邺城曾下令,凡能讲汉话着华服者,视为汉人。但毕竟是少数人才得如此,说这是冉闵收拢人心之术未可不可。只是这次可是赐清河整个羌众都可为汉人,未免太惊骇世俗了吧?

    反间计?以便引得诸胡的猜疑?还是真的为了要拉拢羌人,而冒天下之大不讳赐羌人为汉人?权翼看到了姚襄和四部帅寻求意见的目光,却不知道怎么应答。权翼出身略阳世族,自幼因有家学得以博览不少书简,自然知道中原人和胡人之间的区别和恩怨。虽然因为家族势力的原因,追随了姚羌部落,但心里多少还是有些失落,毕竟这在中原名不正言不顺。

    “此事家兄须和族人商议商议,老大人口渴了吧,苌这就令人给老大人换茶。”,姚苌忽然插话把事情拖了下来,他打了拱手却没有立即下去唤人上茶,而是迅速看了一眼姚襄,马上把眼光转了过来接着道:“老大人来此一趟不易,可愿巡视一下我羌人儿郎?”,他心里担忧兄长答应入籍汉人,所以出言转移了话题。虽然如此,但他并不鲁莽。

    姚襄听出了姚苌话里的意思,没有说话,觉得缓缓再和权先生商议商议也好。不过他对二十四弟借机想靠武力炫耀势力,却并不赞同。若说是江南的晋人倒也罢了,强弱不齐、军无战力,在他们面前炫耀下我羌人儿郎的勇武也是可以。但若说是邺城的汉人,兵卒的凶悍,那是有目共睹的。在老先生面前如此炫耀,徒增笑料。

    “高亮远来疲惫,不宜再多劳累,少公子的好意,改日再谈吧。”,权翼和姚襄的想法一样,出言拦住了姚苌。

    常炜拈须带笑道:“不妨不妨,既然少公子如此好意,老夫就去观赏一下景国部众的勇武。”,他却故意没有提到[羌人]二字。

    姚苌大喜,拱手下去准备去了。姚襄无奈,他知道弟弟是为了自己,所以也不好在外人面前拂了他的面子。只得一面让人换茶,一面陪着常炜闲聊了一些其他事情。

    等到姚襄、权翼陪着常炜到了大校场时,较场内已经排满了羌人骑兵,和平时作战时的羌骑不一样,这次排在大校场内的羌骑,都是姚苌下令从个部落挑选出来的衣甲整齐,年轻体壮的人。这种麻烦事情,姚苌仅仅用了两盏茶的功夫就安排定了,就是姚襄,心里也暗暗的点了点头,把心里原先的那些不快抛掉了。

    姚襄刚刚陪着常炜上的台来,校场内的羌兵,纷纷举起了手中的刀,用羌语乱纷纷的喊叫起来。这种没有经过训练的助威加上本来就乱的马叫声,交织在一起后变成了喧闹。姚襄有些尴尬,若是换做他亲率的亲军,经过他亲手的中原式训练,助威绝对不会变成这样的吵闹声。他明白这是姚苌仓促之下安排的,各部的人都有,一时哪里整齐的起来。

    姚苌脸色有些铁青,本来是想给兄长助威,没想到这么简单的事情,竟然被弄成了这样的场面,他眼里已经盯住了叫的最唤,叫的最早的一些羌兵,脸上的表情显得格外冷。

    。

    您的留言哪怕只是一个(__)    ,都会成为作者创作的动力,请努力为作者加油吧!

    第133章 胡(六)

    姚襄举起了手,示意安静。这次校场的羌骑倒也整齐,很快就安静了下来。姚襄先请常炜坐下,然后才和权翼、四部帅纷纷落座。他是不知道姚苌都安排了些什么,只能坐在台上,等待姚苌上来陪坐后再说。

    一队羌人将领,穿戴着不同的衣袍,从校场内走到了台上,单膝向姚襄跪下施礼,口里不知嘟囔了着什么,看的出是在表示敬意。这拨人刚下去,接着又一拨将领列队上来,跪下,甚至有几个还用了汉话:“怯可卧部遵大帅一切号令!”,一拨一拨的将领上来给姚襄行礼。

    常炜拈须一直看着没有说话,直到姚苌脸带得意之色上来后,这才对姚襄道:“景国部众兵强马壮,魏王若是知晓,一定十分欣喜。”,见姚襄脸上有些不安,这才转头带笑对姚苌道:“少公子年少有为,果然是景国的左膀右臂。”

    姚苌没有听出来常炜话里的暗箭,他虽在姚襄身边协助,但羌人内的钩心斗角和中原比起来,还是显得浅了很多,加上他并不象姚襄那样爱好读书,一时没有分辨出常炜话里的威胁之意。“请老先生接着观赏下我羌人儿郎的箭术。”,姚苌打了拱手,准备下去挑选骑兵演示骑射。

    “好了,下面的事情就罢了。老先生远来疲惫,景茂,把下面的儿郎都撤了吧!”,姚襄瞪了姚苌一眼,打断了姚苌本来的举动。

    “前些日翼偶得了一件玉器,正想请高亮一起鉴赏一下,不如现在到我寒舍看看。”,一边的权翼笑眯着双眼,接着道。

    常炜拈须沉吟着,坚持顺着姚苌的话来观赏羌军,为的就是趁机能察看下羌人的实力。姚襄和权翼的意思,他也明白,他暗自有些后悔刚刚把话说的有些利了点。

    一个亲卫匆匆走了上来,把一个丝封袋单膝跪着递给了姚襄。姚襄拆开看了看,面色没有改变的递给了权翼,权翼半起身接过白帛展开看了看。姚苌虽然心里十分想看看上面写着什么,但兄长没有发话,权先生也没有把白帛传过来的意思,只得忍了忍,盘腿坐在了旁边,低声唤过来一个亲兵,下去传令骑兵归营。刚才兄长和权先生不让他再挑人演示骑射,虽然他还没明白缘由,不过他不敢在坚持下去。

    “老先生,襄刚得的信报,氐人苻健在关中自称秦王了。”,姚襄最终打破了沉静,这个消息对羌人来说,并不是件好事。他考虑了片刻,最终还是决定现在把消息告诉常炜老大人。这也隐暗的向常炜老大人表示善意。

    “氐人以晋室旗号进入关中,如今却自称秦王,势必要派人约好大王。-----羽长,你我二人这就赶回邺城去吧。”,常炜拈须几句话先把状况点明了,接着看向了权翼。事情已经越发明了,羌人并非愚蠢之辈,寥寥几句足以让姚襄明白当前的形式,该怎么做,已经呼之欲出了。使命既然已经基本完成,还是尽快赶回邺城,把事情确定下来的好。

    权翼和姚襄相视了一眼,权翼看到了肯定的眼神,这才笑眯着眼道:“也好,翼对玉玺也是想早睹为快。我看我们就饭罢即刻动身吧。”,临行之前需要时间和姚襄再商议下。

    “恩,也好。老夫这就先行告退,到馆驿准备下,等候羽长。”,常炜说完起身告辞而去,没有丝毫拖拉。

    目送着常炜身影渐渐远去,权翼把目光转向了姚襄,脸色有些沉重:“景国,氐人这个时候称王,就如高亮所说,一定会派人约好邺城,只怕我们除了归附邺城,没有更好的路走了。”

    旁边的姚苌这才明白过来事情的严重性了,但却插话说道:“我看实在不行,兄长起兵夺了幽州自己称王好了。石琨一个庸才,尤字自称皇帝,弟一人率一军,足以扫平幽州。何必受中原人的管束呢。”

    姚襄似乎有些心动,虽然作好人的诱惑很大,但比较起称王称霸来,那也就算不得什么了。石氏那两个兄弟,虽然各自称帝,但都不过是猪狗之辈,实在成不了大事。他把目光转向了权翼。

    “将军不可如此,石琨虽然不堪,但老将军毕竟久随石氏,一旦将军攻打石琨,将军又没晋人,难免会惹天下人非议。再者说,幽州北面还有慕容鲜卑,鲜卑人久已经窥视中原,去年尚且入塞侵占蓟县,若是将军占据了石琨,鲜卑人怎么会放弃这个机会,一定会借口为石氏做主起兵南下。加上南面冉闵,将军到时腹背受敌,天下虽大,只怕依旧不得不归附别人帐下。与其归附与塞外鲜卑人,还不如归附于中原。”,权翼眯着的眼张开了,带着苦笑摇了摇头,虽然本来几句话就能点明姚襄,只是为了让旁边的姚苌也能听的明白,这才耐心的讲了这么多。

    姚襄点了点头,权翼讲到北面鲜卑人时,他已经清楚了刚才自己想的有些理想化了。

    “鲜卑人算的什么,也不过是塞外胡族罢了,咱们又不是石琨之流,有五兄在,我羌人还怕了鲜卑人不成?”,姚苌还有些不服气,五兄的用兵才能,他是从懂事起就打心眼里佩服的,若说现在他心里觉得有谁能够和五兄对阵,除了那汉人冉闵外,再无别人可以做五兄的对手。虽说上次和氐人对阵五兄失败而归,但那是冉闵和氐人勾结暗算了五兄才导致的。

    “景茂不要如此小觑天下人,孙子曰:骄兵必败。你要记住这句话!”,姚襄皱眉训斥了弟弟一句。

    姚苌没有读过什么孙子,不过兄长的训斥他还是表示了认错,垂下了头不再说话。

    “少将军切莫大意慕容家,慕容鲜卑族中俊杰众多,听细作回报,那慕容霸、慕容恪攻打宇文鲜卑、段部鲜卑时,用兵多变、也擅权谋。都是不可小觑的人。”,权翼接着姚襄的话,耐心的又对姚苌解释道。

    “此去邺城,襄就拜托先生了。除了传国玉玺外,先生可再探查下那冉闵是否真心视我羌人为汉人。一切就交给先生了。”,姚襄想了想,把话题转到了正事上。事情到了这样的地步,认真的考虑投靠邺城是不得不走的路了。

    “老夫明白将军的心意,事关我等命运,此去一定为将军打探清楚。”,权翼点点头应诺。

    。

    您的留言哪怕只是一个(__)    ,都会成为作者创作的动力,请努力为作者加油吧!

    第134章 胡(七)

    [噗],冉强拔剑把面前的几案砍掉了一个角,冷冷的道:“石祗碌碌之辈,也敢索要美人!”,堂内一片寂静,跪拜在地奉命出使邺城的石宁,脸色苍白的看着滚落在地的木块。这次出使的事情,并不是他想接受的,只是在襄国没有根基的他,无奈的结局而已。

    冉强这才把剑插进鞘内,坐了下来。苻健在关中自立为秦王,派来交好的使者已经在馆驿等了三天了。随同常炜老大人回来的权翼,在见识过传国玉玺后,也只在邺城待了两天就急急的返回清河去了。临行之时许诺将会请其主公姚襄尽快亲自前来邺城拜见大王。有了羌人的归附,起兵攻占襄国继而彻底铲除羯赵,已经是迫在眉睫了。

    冉强已经下令,协助将军董闰平定广陵坞堡叛乱的苏亥,留镇合肥。调宁远将军崔莲回邺城听命。本来打算整顿军制的计划,也不得不暂时放弃了。没想到在这个时候,襄国的石祗竟然派了一个叫石宁的人前来索要中原美女。这本不是一件多大的事情,推托过去就是了,可是冉强却当着众多大臣的面,大怒拔剑砍掉了一个几案角。

    “回去告诉石祗,让他趁早把传国玉玺交出来奉送幽州,若是不然,哼!-----下去吧!”,冉强指着石宁,冷冷的喝叱道。

    石宁磕头无数,满口应诺着,却不敢抬起头来。他不知道自己的陛下是哪里得罪了冉强,若说为了区区几个女人,实在说不过去,但他也只能心里这么想想,问话是绝对不敢说出口的。然后才爬起来半躬着身退了出去。

    “大王,关中来的人,大王还是早些见见。安抚了苻健,我们才能安下心来对羯人用兵。”,在冉强摆手让其他大臣退下后,留在堂上的内阁五个人,没有人提起刚才冉强发怒的事情。大王不是鲁莽之人,这是他们近两年来和冉强相处后得出的结论。郎闿首先把话题转到了氐人那里。

    冉强点了点头却没有把话题接下去,而是把目光转向了胡睦:“老大人曾去过幽州,明日老大人就替孤走一趟,今日之事想必很快就能传入石琨的耳内。”

    胡睦应诺。这句话让他很快明白了,大王当众羞辱石祗是为了稳住石琨罢了,这条十分平常的反间计,用在石氏兄弟这里再合适不过了。即使有擅谋虑的臣僚向兄弟二人点明,只怕石琨那里也还是抵不过传国玉玺的诱惑。更何况如今石氏兄弟二人本就不合,天无二日,地无而主,只怕即便没有这条反间计,幽州的石琨也巴不得石祗早些被灭。

    “只是如此以来,襄国石祗那里势必有所防备。”,李农久经争战,还是隐含的提了提兵贵神速的道理。

    “殿威说的虽是,但羯人重兵云集在襄国,两地之间还有众多番将,想要偷袭,哪里能这般容易。何况若是偷袭,石琨那里只怕也难以不泄密。”,冉强摇了摇头,两年没有带兵的李农,明显显得老态起来,没有了兵权的,对于一个戎马半生的人来说,心里的压抑可想而知。

    “大王可下令让羌人派兵夹攻襄国,若是姚襄听命,既可助大王早日平定河北,又使羌人再无反复之路可走。”,胡睦虽然不很懂兵事,但却献了一条一石二鸟的计策。

    “不可”,岳山出言反对,和胡睦在内阁相处久了,他已经感受到了胡睦对他的敌意,若不是他在大王眼里极受宠信,只怕早已被胡睦联合其他世家打压下去了。本来岳山并不愿当面反驳胡睦的建议,只是事关重大,他不得不如此:“姚襄博览中原诗、书,极其重视中原礼仪。羌人久属石氏,背叛石氏已非其愿,更何况……”,岳山话没说完惊醒过来,连忙住了口。

    “三师的意思岂不是说大王也……”,胡睦却并不放过这个机会,趁机冒着被连罪的风险说了半截话。

    “以老臣看,还是把羌人稳住了为上策。”,韦謏拂须顺着自己的思路说道,他听的出来胡睦想要引祸到岳山头上的意图。不过近两年的相处,他越来越喜欢和自己年轻时颇为相似的岳山,加上岳山平日对他也十分敬重,所以他此时助了岳山一把。

    “老大人说的有理。羌人的事,等姚襄亲自来了邺城再说吧。今日就趁时见见苻健的使臣吧。-----来人”,冉强顺势把话盖了过去,提高了声音,对应声进来的亲卫道:“传关中的使臣过来。”

    接下来冉强又和内阁的五个人商议了粮草、人马的问题,直到外面传报关中使臣求见,方才停止了商议。冉强令苻健的使臣进来。

    “臣秦王座下使臣辛牢拜见魏王,恭祝魏王基业千秋。”,来人进来后拜倒在地。礼毕,这才在冉强的请起声下站起了身。

    “辛大人此来,不知有何事情?”,冉强一边客套的问道,一边打量着此人:胖胖的中等身材,粗眉细眼、白净的脸上额下有一缕黑油油的胡须。

    “关中、中原犹如齿唇。我家大王也多

    shubao2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 页 目 录 下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