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研究生课程,没有物质生活上的跨越 是没法完成的。在我们那个村,在我之前从没出过大学生,女孩甚至没人上过初中,连老师 也不是大学生,都是高中生教初中,初中生教小学。我的父辈跟全村的人一样,遵循“女子 无才便是德”,让女孩子能上完小学,就等于完成了学业。
那是一九七三年,小学毕业的我十二岁,当时不用考试就可以直接升入初中,但我不得不辍 学。我们村没有初中,必须带着午饭到外村去上,而我家里穷得吃了上顿没下顿,午饭带什 么就成了问题。班主任跑到我家好几次,苦口婆心地做工作,最后说学校已经研究好了,减 免我的所有学杂费,并说“要恢复高考了,她学习这么好,考上大学非常有希望!”父母却 坚持“女孩子认识自己的名字就行了,这种家庭养不起学生”,谢绝了老师的好意。
全村人都替我惋惜,一直是学习班长的我,语文考试几乎都是前一、二名,考第三名就会被 认 为是“骄傲了”,尤其是作文,在全班传阅是常事。我倒没觉得自己记忆力有多好,但人们 却给我起了个外号叫“过目不忘”,叫得我莫名其妙。后来我想,这可能是从老师那里传出 来的。记得有一次我没去上课,放学后有位很少来我家的女同学来找我一起去拾草,说话间 她突然问了一个课本上的问答题,我答了,并问她“怎么回事?”
她说:“今天上课老师提问这一个问题了,全班没有一个人知道,老师说你在的话你肯定知 道。而有人说‘不一定’,所以明天老师肯定问你这个问题。”
果然,第二天一上课,老师就单刀直入提问我,我当然答对了,老师说“昨天谁不服了?” 没人吭声。
“人穷志短”,我时常为了人家给我的一块铅笔头或用了一半的旧本子,就会没原则地给人 抄作业,在同学们眼中,我答的题肯定是对的,所以,谁跟我一个桌,谁的作业题答案都基 本跟我一样,为此我常和对方一起挨批评。可是,学习再好又有什么用呢,人家有吃有穿有 饭带,可以到外村上初中,可以坐在知识的殿堂上忙着学习,忙着准备参加刚刚恢复的高考 ,而我却必须为了全家老小不饿肚子,每天跟大人一样风餐露宿四处奔波!
辍学后彻底与书绝缘了,我的生活失去重心,经常会在车站或大集上捡拾有文字的东西,那 怕是一张脏乎乎的废报纸或一本没头没尾的破书本,无论什么内容,我都会在第一时间读完 ,否则不能入睡。当时是用煤油灯,为了节约油,母亲要求全家在天黑后尽量早睡觉,而我 经常会半夜起来挡起灯光,通宵达旦地读一些不知名的东西。记得有一次拾到一本破烂不堪 的《向沈秀芹同志学习》,尽管是本公益宣传书,我却一字一句地读完了,熬了一个通宵。 第二天我去倒灯油,被母亲训了一通:“怎么你房间的油比喝还快?如果都像你这样,咱家 连灯也用不起了!”
生活是那样的不公,而人又总是充满寻找平衡的愿望,我就是被这种愿望一步步地推着走的 人。我被贫困的生活吞没了,但我寻找平衡的愿望却更强烈了。尤其在以后的岁月里再碰到 同学们时,从他们的眼神里再也找不到我班长的位置了,甚至还看到了同情或蔑视。这是一 种难以名状的感觉,我说不上是屈辱还是什么别的,总之,被激发的自尊越来越膨涨,当时 我就暗下决心:将来只要有饭吃就一定要走进大学的殿堂!
错过的机会
是谁说过“机会是专门垂青那些有所准备的人”,这话真是绝句。在我的学业道路上,也曾 遇到过一次梦一般的“天上掉下来的”机会,如果当时抓住了,我的命运可能就要改写!遗 憾的是,我做好了去抓的准备,而我的环境却不允许,就像我不得不辍学一样放弃了机会!
那是我刚开始贩鸡蛋时,坐客车来回车票要三、四元,而我们最多一趟挣五六元钱,如果买 票 就所剩无几了,所以,逃票是经常的事。有一次路上查票,我像往常一样立刻钻到了座位下 面,当时我让座上一位白发老人用腿挡挡,别让查票的人看到。这位老人也很帮忙,直到查 票的人出了这节车厢才说“丫头,出来吧,没事了。”
我对他充满了感激和信任,但那时连句谢谢都不会说,只是羞愧地笑了笑。他问我:“你这 么小怎么不上学呀?”
于是,我就跟他讲起了我的家境和学业,他说他是教书的,要到青岛疗养,也吃过很多苦, “那比你贩鸡蛋更苦,我妻子因为我连命都搭上,我也绝望得不想活了,但坚持下来就是胜 利,现在也给我平反了”。他鼓励了我很多,说你的生活将来肯定会好的,要多读书,只要 肯努力就没有做不成的事。
我听得懵懵懂懂,只会不住的点头,第一次碰到这么有学问的人跟我平等的聊天,我深感受 宠若惊。下车时我们互留了地址。
这个地址和名字一直刻在我的骨头上,后来在复旦大学读书和在广东报社做采编工作时,我 还多次写信与老人联系过,但均石沉大海。如今,不知老人是否健在,但他鼓励的话语和慈 善而忧郁的面容,却在一直印我脑海里清晰如初。
事后没多久,有一天母亲一脸严肃地把我单独叫到屋里,并关上了门,审犯人似的审问了半 天:“你在外面是不是做了不该做的事?”
我一头雾水。母亲紧接着说:“如果什么没有,为什么人家会无缘无故地给你寄钱?还想把 你弄到城市去?”
母亲把一张汇款单和一封信摔到我面前,斩钉截铁地说“给人退回去,咱们人穷志不能短” !
我这才明白,老人给我寄来了三十元钱,并附有一封写满了四页纸的长信。汇款单和信是几 经周折才到我家的,先是送到学校,学校又送到大队,大队找人送到我家,显然早被拆开看 过多遍了,信口开着,信纸被看得有些破烂了。信上很多我不认识的繁体字,事后是找一位 老师给我读的。内容主要说,他外甥女住在他家复习准备参加第二年的高考,如果我愿意, 可以去跟她同住,一边学习一边帮他做家务,学习和吃住的一切费用他给我出。如果我去, 这钱是路费,如果我不去,这钱就用于买我喜欢的书读!
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