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漠烽烟

首页
字体:
上 页 目 录 下 章
第七章 草原集市(上)(2/2)
,但人们在碰到能感动他们的情况时,心中多少也会有些触动。

    卖完了羊毛衫,郭进和母亲的双手就空了下来,接下来就是买些杂粮、油盐等生活用品回去。在草原上,牧民之间仍大半保留着以物易物的传统。这或许是因为草原上的生活物资太过匮乏的缘故,牧民们最需要的是粮食物资,而不是什么金银货币。只有粮食才能在最困难的时候救他们的命,至于金银货币,它们能在关键的时候当充饥物吃么?

    可那些贩卖粮盐的行商却是要真金白银交易,对他们来说,越少累赘越好。所以一般牧民要买粮盐,先得将牲畜卖给收购牛羊马匹的商人,得了真金白银,再向行脚商购买粮盐。却不想那些收购商们将牲畜的价钱压低了不少,交易中牧民难免就要吃些亏了。虽然牧民们质朴,也没多少心机,但是他们却也不是傻子,只是牧民们一向只能以放养牲畜为生,根本就不会其它谋生的手段,就算心知吃了亏也不得不认了。

    当然,那些行脚商们也只能在草原地区四分五裂的时候,欺负一下没有交易榘道的牧民。一但草原地区统一后,牧民们就可以自由的选择交易的对象,商人们也就不敢随意的调整货物的价格,不然生意都没得做,没有牧民和他交易,还做个的生意啊。如此说来的话,草原地区的一统那也是民心所向了。从历朝历代草原地区的分分合合来看的话,还真有那么点意思在里面。不管怎么说,统一后的草原牧民们的生活条件确实好多了,当然那都是建立在其它民族的痛苦之上才得来的。

    草原牧民向来以奶、肉制品为主食,那杂粮也是吃腻了油腥时,偶尔换换口味的,牧民需求的并不多,所以粮商倒也不敢将价钱抬得过高。不过怎么说价钱也比中原地区的粮价贵了近两倍有余,一斤就要五厘银子。(真的很肉痛)李萍身上还剩有几两金银,杂粮一下子就买了一百斤,打算撑到秋高马肥的时候再来交易,想必那时家里的情况要好得多吧。至少到了那时候,应该也能多织几件羊绒衫才对,

    盐商的食盐一般都是从青海那边走私过来的,那时候还没有晒盐一说,在宋国的东南沿海一带到是有煮盐一说,但那个的成本有些高,并不适合内地。况且内地也没有海水可煮啊。(那时这种方法也还没有流传开)而内地,特别是西部地区的食盐一般取之于井盐或矿盐,因为人们还不懂海边的煮盐要加典才能食用,吃了海盐的人有可能会因为缺典而生病,不像井盐或矿盐是海洋变成陆地后干枯后沉碇而成,有时天然混有典或典矿物。再加上受金国的控制,一路从从山东走私海盐到漠北,远比青海要担上更多的风险。相比而言,青海尚属边疆地区,对贩卖私盐的管制自是严不到哪儿去,再加上运往草原远比运往中原更加容易,所以草原的盐价不会太贵,不像中原关中那样盐价贵如白银。(宋国和西夏接壤的陕西边境的情况和草原地区差不多,也是私盐泛滥,到是让那儿的百姓省下了一大比开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 页 目 录 下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