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一六八四年冬万众瞩目的大汉政府第一次科举正式拉开帷幕。自汉军在短时间内取得一连串的军事和政治胜利之后这个科举在士林心目中的地位也渐渐沉重起来现在稍微有点见识的人都能看清楚目前的局势眼下整个黄河以北可谓处处战乱而在这片广大地域内唯一上了轨道的也只有这个大汉政权清廷现在流散在其他省份的地方政权在农民军的攻势下只是苟延残喘而已基本上没什么精力去搞什么学问教化士子们对这个残酷现实显然有了相当的认识所以在汉军正式张榜之后大批生员涌入了北京城。
虽然林风后世但他心中对科举这个东西倒没什么歧视。而且在他从李光地那里了解到科举的具体情况之后对这个科举还产生了那么一点点推崇的念头。这个东西对他来说其实也不是很陌生当年他从大学出来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处于吃父母的失业状态所以也曾经钻过公务员考试的洞洞两相比较之后他惊奇的现这个“科举”在几百年后居然还在中国得到广泛推行实际上那些所谓的“破题、转、承、起、合”本身就是一种很典型的政治论文而后世几百年进步所取得的成绩也仅仅只是将壳子里面的瓤从四书五经换成政治、法律、时政和英语等一些乱七八糟的玩意罢了。
有了这个认识之后林风不得不在新的角度来评估这个科举制度。经过一番思考之后他觉得这套官吏选拔制度从隋朝开始延续至今倒也是演变得相当科学仅仅就模式上讲那确实是很难挑出什么岔子来。而唯一令人不满意同时也最令他这个后世人所诟病的或许也就是那一个“八股文”内容。不过这个难题也最后被陈梦雷所揭破在之后的日子里这个康熙九年二甲进士让这个文盲大体上了解了当代知识分子的知识结构。
毫无疑问儒学的那几套经典书籍自然是最重要的东西就地位上讲被称做“立身之本”然后作为知识分子摆谱用的琴棋书画诗词歌赋什么也得学一些作为“陶冶性情”之用但是除了这些所谓“经世致用”之学也得到了儒生们的高度重视——在后世的艺术作品中儒生总被刻画成智商三十以下的动物仿佛除了会念几句《论语》训诫之外似乎什么都不知道这当然是一种非常之不负责任的诽谤经过林风对身边官吏的观察他现根本不是这么一回事事实上这些儒生也是一个现实的社会群体不管这样也还没达到“不食人间烟火”的地步这些自认对天下生灵负有责任的人们从来没有回避过社会现实其中很多人在“农桑之学”上有极高的造诣林风就曾亲眼见过有很多人能把《齐民要术》这本厚书完完整整的背下来而稍微差一点的也能大段大段的背诵关于修水利和开垦方面的叙述。
综合了这些认识林风心中慢慢有了自己的主意科举这个东西确实是非常好的只是这个考试的内容模式要好好修改一下适当的提高农业、工业和商业知识比例就行了。这个时候他对后世的许多批评科举的论调充满了鄙夷之情大伙都没考过科举那你们凭什么指手画脚的大骂?!实际上他们所批评的那些东西大都与科举这个考试模式无关——人家科举只负责挑选出一些文化程度较高的人充当官员预备队而从来不负责这些人当官当得好或者坏。那一套官吏制度真正的缺陷属于干部使用不当或者说缺乏很好的岗位培训制度试想很突然的让一个没有任何行政经验的书生去领导一个县那由此引灾难性的后果自然也在意料之中。
不过这个时候林风倒也没胆子突然去对四书五经开刀不说其他人是否能够接受就他本人平日里也是满口圣人教诲处处纲礼伦常若是突然来个急转弯恐怕手下第一个反应就是主公了疯。实际上眼下困扰他的并不是这些考试内容而是考试模式。
北方政治上的巨变给这次科举考试带了几个难题。第一个问题就是这场考试的级别——按道理来说应该是最高级别的会试可眼下有资格参加考试的“举人”数量相对比较少若是这么挑剔资格的话恐怕这次科举会变成一对一的单挑;第二个问题就是这个资格怎么算——从林风政权的政策上讲清廷原来的一切东西都在否定之内那从这个法律角度来推算这些所谓的“举人”“秀才”功名是否合法就很值得商榷了所以这就引了第三了问题——眼下汉军政府礼部衙门还没有开始办公也就是说根本没有自己的“童学”制度那这次考试是不是向所有的人开放?!——如果这么干的话那士农工商的阶级秩序也就近乎崩溃是无论如何也不会让士林接受的。
经过几番商议大汉政府的临时制度随之出台因为这件事情是“儒家盛典”所以看在圣人的面子上清廷在这方面的过失暂时可以被原谅本着学问为本的观念出大汉政府有限制的承认原清政府“举人”以下的功名但眼下时局复杂为怕有“奸邪小人”伪造功名图邀幸进这次科举考试的制度做了很大改变——本次考试所有具有秀才资格的儒生都可以参加考试分为三级第一关是基本文化测试难度相当于举人的省试;第二次是正儿八经的会试过了这关那就是大汉政府的进士具备官员资格;而第三次就是林风亲自携大汉高级官员联合进行的“殿试”其目的就是在这些进士之中挑选适合的官员一旦通过或许就会马上放了实缺。
对于这次改变儒生们并没有表示反感而其中特别自负的家伙甚至还表示欢迎尤其是那帮外省进京的举人这些狂妄的家伙对他们同场竞技的秀才们充分表现了自己的鄙夷不屑在各个酒馆妓院四处自吹自擂放言说希望制度越严越好最好让那帮“学术不纯”的混蛋没机会当官自然在他们自己看来如果考不赢这些秀才蛋蛋那可真是个笑话了所以在与这些弱手的比赛中无论怎么考混个进士都是没有问题的。
忙乎了几天之后报名参加考试的生员数目过了三千经过仔细调查林风现京城内几乎所有豪门富户和直隶省大地主家庭都派出了自己的得意子弟意图在这场新的统治集团中分得一席之地。而贡院旁边的士子驿馆内也出现了不少未雨绸缪的高手——这个地方一时间成为京城内媒婆最为集中的地方不少驿馆工作人员都了一笔小财因为他们向打探消息的人们提供了最翔实的候选人资料。
这次科举的主考官人选由林风乾纲独断被定为林风本人和负责流民事务的汤斌——这个人选当然没有人敢表示不同意而汤斌之所以有这个运气一个是因为他在汉军中缺乏势力二个是出于他现在所负责的事务考虑——可以想象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那一百多万流民肯定需要大批官员去管理所以他对于人才的需求相对来说也是最紧迫的而且这同时也是大帅对其属下臣子关于平衡的一个暗示。
在公布主考官人选之后国人传统的“走后门”特性也在此表现得淋漓尽致不在京城的汤大人倒乐的干净中南海大元帅府邸这回就着实热闹了一把这段时间之内不少自认为有身份有面子的“名望之士”和汉军官员们纷纷前来看望林大帅在热情的给大帅出谋献策或汇报工作之后大部分都表示愿意为林大人推荐一些“青年才俊”当然这些人肯定得到了大帅的表扬马上就命令手下把名字记载下来同时鼓励这些人努力复习咱林大帅别不说那人情味肯定是十足十你们放一百二十个心该怎么办本帅只有分寸。
这些墙头草的反应倒不出林风所料其实在他心目中给这些人一些好处也没什么大不了到底现在稳定政权的基础还是放在第一位适当的吸收本地势力参与统治集团是健康展的不二法门而且就他本人来看政府这块他也暂时不打算看守得很紧只要这些人不要吃了熊心豹子胆翁着脑袋朝军队里伸手那给他们几个官位是无所谓的。
在这些求官跑官的人流中真正让林风感觉意外的倒是戴梓的到来。经过这么久的接触林风对戴梓这个人可也算是有了相当的了解与想象中的一摸一样这个家伙属于事业型男人褒义词叫“忠于王事、耿直之臣”贬义词那就叫“不知进退、横耍愣”——在汉军这么多高官重将之中即使象杨海生那样的歹徒都不敢顶撞林风可这个二愣子却完全不吃“帝王驭下”那一套平日里不谈他的火器专业倒也唯唯诺诺象个儒家官员但一谈起科学来那就真的有点疯要起银子经费来简直象个强盗如果林风不给钱那他绝对是赖在元帅府誓不罢休。
当林风看见他的时候他仍然是那副老样子事实上他好像一直是这个德行:比如他的头仿佛从来不曾收拾干净官帽旁边总是留出一缕一缕乱此外好像也从来没见他穿过一套干净衣服身上不是这里黑糊糊就是那里穿了几个洞据说这个时代的老婆都是非常之有责任心的女人不管如何都会把自己的男人打理整齐可这个家伙的老婆却似乎有点另类。
“卑职军械督造戴梓参见大帅!”戴梓恭恭敬敬的给林风行礼。
“哦小戴我上次吩咐你的事搞好了没有?!”林风一开始倒没想到他是来跑官的这个充满理想主义色彩的科学怪杰确实让人很难联想倒龌龊的方面。
“回禀大帅您上次说的那个关于‘火枪上面装刺刀’的方略我们军械场的同僚还在研究”戴梓神色严肃的道“大帅请恕我直言——依臣下来看这个所谓‘刺刀’根本毫无必要装上去绝对是个累赘反而影响火器射我恐连精度和射程都受牵连!”
“这个嘛……咳……咳言之有理、言之有理!!……”林风点头道“不过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