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历史的角度来看周培公应该算是一个很有特点知识分子。根据林风所了解到的这个时代的儒生很少有象他这样好爱军事这门学科的当然这里的这个“爱好”不包括那些翻阅《三国演义》的清谈者务实、严谨以及愿意花费巨大的精力进行实地调查这些特征把周培公与那些吹牛分子严格区分开来——这样的人材在这个时代确实非常罕见据说在最近这几百年内类似的家伙只有袁崇焕等少数几个。
拟定军事制度是一项非常之有挑战性的工作而且能够完成此项工作的资质要求很高最起码也有三点:第一具有军人的经历以及对当代军队具有整体上的认识;第二具备高级别的文案工作能力;第三这样庞大的工作显然不是一个人能够完成的那么这就需要负责人具有相当强悍的组织能力和领导能力从而能够领导一个精悍的参谋军官团完成此项工作。
其实在林风原来的想法中让周培公干这样的工作实在是有点浪费人才这个人若在军队中好好锻炼一下的话是有能力独当一面的不过到了现在却别无选择因为就目前汉军将领级的素质来看也只有他才能胜任这个职位。
在这个漫长的冬季中汉军的全军整编的工作就这样不动声色的开始了。在开始召回下级军官的时候林风心里其实非常之紧张老实说军队这块虽然展得非常极为迅但显然缺乏足够的凝聚力——换句话来说林风本人对军队中的中、下级军官缺乏足够的影响力。
这些军官的出身成分非常之复杂其中一半于跟随林风杀入北京的辽东军系和福建军系而其他的一半则于新近提拔的直隶北京本地军官和投降的清军军官。之前因为紧张的政治斗争和强大的军事压力为了能够迅的编组出一支能够作战的军队林风给予了手下将领最大的自由所以军队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施行的是部队长制度也就是说各支部队的主将对麾下的部队具有百分之百的权力这里就包括军官的任免可以想象现在在汉军中服役的所有军官都是当然都是各自的长官放心的人那么根据这个理论推导若是某一个将领有一天忽然对林风有了不满那他绝对可以非常轻松的拉走他麾下的部队。而林风现在开始大规模的调动中下级军官本身就是直接侵犯了手下将领的权益当然害怕这些军方大将进行反弹。
这个过程进行得非常之谨慎根据后来将军们的反应来看林风显然是有点多疑了实际上眼下汉军的政治处境虽然谈不上好但也不算很差至少还没有多少人对前途感觉到失望而林风大帅本人在这段时间的表现也是非常之令人信服的所以这些将军们压根儿没想到要去造反独立什么的这个在林风看来“生死攸关”的军事命令落在将军们的眼里稀松平常此刻他们都沉浸在升官的喜悦之中丝毫也没有察觉到这个军令背后的深刻蕴意。
改革的第一步当然是进行收买。在这个授意下大汉军元帅府了一系列的升迁命令周培公被任命为大汉军总参谋长授少将军衔号曰“军师中郎将”驻守大同的赵良栋将军被授予少将军衔号曰“寇北中郎将”;其后王大海、孙思克、刘老四等人也得到正式军衔号“建威中郎将”这里6军方面只有赵广元的封号奇怪了点为了适应这个时代的民族关系他得授少将号曰“蒙古中郎将”——这对于蒙古各部落来说可以算是某种挑衅了但可惜的是因为文化素质方面的干系当代的蒙古贵族没几个人了解当年匈奴的历史所以当这个消息传播出去之后倒也没搞出什么民族冲突。海军方面虽然简陋得很实际上就目前的武装来看汉军拥有的那几条破船也仅仅能够走走私运运黑货打海战那是决计指望不上了但尽管如此施琅、杨海生的资历和战功摆在那里不封赏一下确实有点说不过去所以两位提督也分别被授予海军少将军衔号曰“伏波中郎将”。
这个收买活动虽然没花什么钱但却给予了各级军官极大的心理满足因为这个繁琐复杂的体系极大的满足了他们的虚荣心虽然他们已经成为直隶这片土地的实际主人但实际上仍然对自己的身份缺乏自信——简单来说很多人虽然平日里趾高气扬但内心深处却隐隐默认自己的“反贼”身份并且因此自卑而这次大张旗鼓的授衔活动无疑大大的抹杀了这一点许多人直到今天才从内到外的认可的自己的“官军”身份作为合法统治者在这块土地上号施令。
为了迎合这场心理上的翻身仗授衔仪式被办得非常之隆重——为了搞好这场面子工程林风在新年过后冒着军事风险召回了所有的大将在**举行了数十万人的大集会数千名换上刺刀的火枪兵和骑兵排着整齐的仪仗队校阅两边大鼓齐鸣唢呐齐奏在最光亮耀眼的场合这些少将被逐一授衔授军旗此后隶属中军的宪兵部队在骑兵的引导下大举出动携带大批新式军官服和军衔奔赴四方为驻扎在外的其他军官授衔换装。
许多将官在这个时候根本没有注意到从今天开始汉军的各支军队再也不能用主将的姓氏作为军旗标志而是开始实用元帅府授予的番号旗。
根据各支军队的组建的时间以及战场资历大汉军队正式整编成六个军又两个炮兵旅另两个海军分舰队分别为赵广元骑兵第一军、刘老四的第二军、王大海的第三军和孙思克、赵良栋的第四、第五军而林风大帅的中军则被特意命名为“近卫军”——这个类似于“御林军”的名字充分地表明了大帅的野心所以各级军官理所当然的认可了这一点。
随着军衔制度的正式实施军官轮训的计划也着手实施限制于目前严峻的军事斗争形势这次的军官训练计划被缩短为一个季度按照林风的观点来看这个活动若是叫“上军校”自然是很可笑的若是真要学习军事理论以及战斗技巧这短短四个月根本毫无作用——实际上就目前马庄武学的条件来看所谓“军事理论”以及“战斗技巧”也近乎没有虽然林风于后世但若要他来编写某些军事教材肯定是非常荒谬的事情所以大汉武学第一期军官课程到目前为止就成了一个大杂烩——这段时间内周培公领导那帮进士出身参谋军官查阅了兵部藏书库的无数资料勉强按林风要求编写出了一份简单课程大纲这份姑且称为“军事教材”的玩意按专业的观点来看简直是不堪入目这些非常之缺乏军事实践经验的理论家经过十来天的努力从《孙子兵法》、《练兵纪要》、《兵法十三篇》等传统教材中生挖硬补搞出了一个谁也看不太明白的东西幸好受训的军官们大都是带过兵打过仗的老兵听着讲座好歹总会有点心得领悟不然这个误人子弟的名头绝对坐了个十成十。
不过林风倒也不太关心这些军官是否懂得《孙子兵法》实际上在他心目中这些人能在这几个月里能学会写字就谢天谢地了至于他们能学到多少理论那无关紧要而开这个武学的目的也与军事目的无关这些人来这里的主要任务是接受洗脑。
不管林风是否愿意承认洗脑工作才是此次军事改革的核心部分。
这个工作主要分成三个步骤而各步骤所针对的特定人群也是不一样的。先接受洗脑的是这些暂时充任武学讲师的进士们这些知识分子相对来说也是最难洗刷的一个人群到底都是知识分子而且千里跋涉走南闯北个个都有见识有经验如果不编造出一个相对完整的体系那的确很难能骗倒他们。
这个时候林风文科生的优势得到了充分的挥——不管他当年成绩如何之差但因为高考的关系这个历史课倒也过了关所以这个体系就从历史开始立论。
针对这些知识分子林风联系目前的形势创造了一个“领导中心论”——这个东西按现在的观点来看技术含量不大不过在当时却还算是得到了市场认可。在林风的授意下陈梦雷先生写了一篇精彩的文章拿南宋与大明的灭国历史进行了探讨和阐述南宋那块主要讲述大宋王朝对抗元运动的精神作用那段历史因为元朝当年大肆诬蔑封杀的关系现在已经变得有些模糊所以林风在这个大肆篡改抹杀其他义军领袖的作用总的论调就是根据经验来看如果一个民族的领袖被干掉的话那其所领导下的臣民自然也就失去了反抗的信心——支撑这个观点的证据是象山之战后蒙古人就迅评定了江南而之前他们付出巨大代价甚至连蒙哥皇帝都战死沙场也未能完成这个战略任务。
而大明的经验就更加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