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之明正德皇帝

首页
字体:
上 章 目 录 下 页
第四十章 资本论
    沈凤菲见到了两人便放下了画画的闲情与他们谈起正事来。这倒是让我长吁了一口气。

    钱叔与阿忠两人坐定喝了两口茶水润喉便开始向沈凤菲汇报他们的成果。沈凤菲先是问了小荷父亲的安葬之事。

    钱叔回答说已买了上等的棺木并买了一块水风地妥妥当当地将其安葬了。沈凤菲听罢满意地点了点头这才问起了关于生意上的事。

    我本觉得人家的家族生意谈到这方面我这个外人本该避忌一下但心里却忍不住好奇想知道古代的企业是怎么个经营的于是也厚着脸皮坐着没走。

    钱叔见他们家小姐也不忌讳有我在场于是便说道:“小姐药材行收购的事宜已经谈妥了照小姐的吩咐一切的账目也都交待的清清楚楚无半点遗漏。总共的费用合计下来一共是五十七万五千三百两纹银。与我们和万福协定的数目并无太大出入。契约也已经准备好了只等小姐签字画押我们沈家便能入主北江三省的十三家药材行了。”

    沈凤菲听罢满意地点了点头“很好真是辛苦钱叔了。”

    钱叔谦虚地笑道:“药材行收购之事全仗小姐当日英明决断抢在了苏北商会之前下手又在商谈中力压了三省药材行的总当家可说是居功至伟。现在我不过是替小姐跑跑腿罢了。”

    沈凤菲微笑道:“钱叔说哪里话凤菲毕竟年幼经验浅薄这几年若没有你们这几位长辈的扶持根本无法支撑起咱们沈家这若大的家业。”

    “大小姐我有些不明白。您为什么要这么费力去收购万福药材行?药材并非我们沈家商行的主要生意万福又远在北方我们很难兼故况且在眼下药材生意的营利微薄……”

    说话的是年轻的阿忠昨天问了沈小姐我才知道他和沈义是一对兄弟自小被沈家收留两兄弟一个忠厚一个聪明曾得到名师的指点武艺了得。一直都跟到沈凤菲身边办事除了打理生事之外还兼做贴身保镖。

    对于手下人的质疑沈凤菲只是微微一笑回答道:“阿忠你说的很对但有一点你没有看到。”

    沈忠怔怔地望着沈凤菲脸色有些尴尬显然他没有想到沈凤菲说所的另一点。一旁的钱叔见状笑了笑见释道:“阿忠你在计算方面的能力虽然已经很强了但在大局观上却是远不及小姐就让老夫给你讲讲大小姐她收购万福药材行的用意吧。”

    “小忠愚笨请钱叔指点。”沈忠虚心地头点受教。

    钱叔捋了捋胡须煞有见地地解释道:“这两年江南的几大药材商一直联手与我们沈家商行作对他们在药材市场上搞风搞雨接连损害到我们沈家的生意。而万福药材行虽然利润并不丰厚但却是北江最有召号力的药材行之一我们沈家入主万福之后就可以直接出从北方出货打压南方的药材市场让他们最后自食其果。”

    沈忠听得连连点头我亦是感觉真乃是强将手下无弱兵沈小姐不仅手段厉害这钱叔也是老谋深算如此侃侃而谈在这生意场上翻手为云覆手为雨。

    而沈凤菲却是说道:“钱叔说得很对不过钱叔也说漏了一件事。药村关系着百姓民生江南那些药材生联手哄抬药价如此搅混市场不仅对我们沈家的生意有所影响更害那些苦了那些生了病无力买药的百姓。所以我们这么做不仅是为了沈家的生意也算是为江南的百姓做点好事。”

    听到这里我忍不住由衷地赞叹道:“想不到沈小姐虽是生意人却是哪此宅心仁厚。实在令我钦佩!”

    沈凤菲含道:“唐公子高抬凤菲了。我们沈家历代经商虽说在商言商但有机会做些对益于百姓的事也算是凤菲之幸。”

    我望着眼前的沈凤菲心中感叹这真是一个集美貌、才智和仁义与一身的古代美女有一男人能取到这么一个女子为妻真可说是此生无憾了。

    我正想入非非的时候却听钱叔又开口说道:“大小姐药材行的事虽已落实了但关于在北方建立手工织坊的事还有诸多的难题未解决。”

    沈凤菲抿了抿嘴“钱叔请讲。”

    钱叔押了口茶润喉便才缓缓说道:“我们沈家商会虽然在江南地方早已开设了十数家织坊但若想在北大开拓此业还有许多的问题。自从小姐决定在北方开设纺织行将我们沈家的生意展到北方近两个月来我已派出许多人手在北方诸省考察生棉的产量最后现在河北一代棉花的产量最为丰盛若将来开设织坊可以从那里得到充足的原料。只是将地的大批棉农都是有河北高家庄所控制。若想我们想大量收购棉花必须通过高家庄的人。”

    沈凤菲微笑道:“这个好办关于购棉之事可以先派人代表我们沈家商会去河北与高家庄的人洽谈只要价格合理我想高家庄的人很愿意接纳像我们这样一个大主顾。”

    钱叔点头应道:“小姐说得极是我早已经派汪明权去河北拜会高家庄的人了。只是现在还没有消息回来。”

    “钱叔做得好。汪掌柜他最善交际、游说之术我相信他此去定会有个很好的结果。”沈凤点赞赏了一句又道“还有什么问题钱叔请接着说。”

    钱叔捋了捋胡须接着说道:“至于织坊的落点我反复推敲最后得出的结论与小姐最初的构想有所出入老夫认为我们在北方的第一家织坊最好是设立在天津府。”

    沈忠插口问道:“钱叔为什么不开设在京城呢?”

    钱叔解释道:“将织坊设立在京城虽然更能增加我沈家商会在北方的名气但却有些华而不实。毕竟京城之地富商云集工坊早已数不胜数我们沈家虽具备与之竞争的实力但俗话说得好强龙不压地头蛇况且在京城人脉复杂官面上和黑道上都需要大量的银两来打点还不一定能有成效。所以最好还是退而求其次将织坊设立在天津府。”

    听了这么多我暗忖道看来这古代生意场上的事也不比二十一世纪简单到哪儿去只不过我出生的那个年代在生产力和信息方面远过了这五百年前的明朝。而沈凤菲听取了钱叔的意见后满意地说道:“钱叔想得比我周全天津府虽不比京城但也是北方数一数二的大州府了商贸繁盛而且天津府临海港口通畅这正好能利用上我们沈家的海运船队大大便利了将来棉货的运输。”

    钱叔附和道:“大小姐说得甚是。我们沈家一直掌握着官盐的运营权盐运是我们沈家主要的利润最高的一项生意借此我们可以扩建漕运队伍更加稳固地掌握这门生意。可说是一举两得。”他顿了顿才又说道“只是现在我们最大的一个难题却是资金问题。这两年我们沈家商会在大小姐的领导下在各门生意上大力展使得我们沈家的生意蒸蒸日上。虽然前景远大但也因此投入了不少的银两在短时期内很难回拢……”

    我听着心里有些好笑说了半天原来是缺钱。不过沈凤菲闻言并没有半分动容似乎她早已知道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 章 目 录 下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