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战1984

首页
字体:
上 页 目 录 下 章
第十九章:生存之道(五)(2/2)
境,如果无法尽快的突破当面中国部队的阻击,快地在自己的进攻方向也就是整个满洲里筑垒区的当面打出自己的绝杀,让拥有强大机动突击力量的近卫摩托化步兵第11师如同一柄挥舞着的死神镰刀一样从中**队的防御面处切割下去,给予战争爆之初几乎毫无防备的中**队以重创。那么很可能不但预先的作战设想无法达到,甚至有可能自己都要因此而被送上军事法庭。

    自从中苏交恶以来,莫斯科便丝毫不掩饰自己想要好好教训中国人一顿的想法,如果说中美两国在1949年之后的破冰是‘乒乓外交’拉开的,可是又有多少人能够去注意一下那背后的所谓真相呢?看看1965年之后生的那些事情,再看看198o年代前四年的局势吧,其实历史是有着惊人的相像的。理查德-米尔豪斯-尼克松选择和北京的接触并不是他喜欢中国,要知道尼克松当年可以不折不扣的**先锋。197o年之后,美国政府在越南深陷泥潭,甚至在残存的欧洲地区还需要面对着苏联军队的铁甲洪流威胁,美国政府除了选择和中国结盟并无他法。‘联共制俄’不是空喊口号。中国政府可以帮助美国从越南抽出身来,同样可以在东方牵制住苏联军事力量。

    而中国也同样是没得选择,百万苏军压境,随时都可能打一场惨烈的卫国战争,三北地区的百万军队并不是为了抵挡住苏军的进攻,因为中**队没有那个能力,别说中国没有,甚至美国人都没有这个能力。三北防御只是不惜一切代价的拼光,迟滞苏军的铁甲洪流,为中央撤离争取足够的时间。中国政府在这样的情况下,断然不会拒绝美国人伸出来的橄榄枝。从1972年到如今,似乎是中美两个大国的合作蜜月期。

    而对于美国人来说,1959年7月在莫斯科举行的美国国家展览会开幕式上,时任美国副总统理查德·尼克森和时任苏联部长会议主席的尼基塔-赫鲁晓之间的一场关于东西方意识形态和核战争的论战似乎才是所谓的一切的根本。

    当初为了那次展览,整个展馆都布置了美国人心目中每个国民能拥有的一切,其中有大量现代的、自动化的休闲娱乐设备,以显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美国规模巨大的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繁荣。然而一座模板美式别墅的厨房展台,却引了尼克松和赫鲁晓夫的争论。

    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优劣,是美苏两位领导人之间辩论的所谓的话题,加之这次辩论正值冷战规模扩大的时期期间,其中的含义也就别具深意了。大多数美国人认为尼克森赢得了这场辩论,可实际上呢,这场辩论之所以被称作“厨房辩论”不仅仅是因为这次辩论生在厨房,更是因为尼克森巧妙地把辩论的焦点转移到了诸如洗衣机之类的家用电器上,而不是武器之类,从而避免了在辩论中被迫承认美国在军事方面相对于苏联的明显劣势。不过也正是这场辩论使得美国人真正开始重视起了红色帝国。

    伊洛巴维奇少将很清楚这些,在阿富汗,正是中国和美国、巴基斯坦共同联手,让苏军深陷在阿富汗的巨大泥潭中,他们试图利用中亚这个巨大的泥潭来彻底的拖垮了强大的苏联,而事实上,罗纳德-里根也似乎想去这样做。而另一个方面,一旦苏军开始进攻中国,美国人也将不会坐观中国的覆灭,他们一定除了给予中国现代化武器装备援助之外,美军甚至会直接给予中**队帮助,阻挡苏军。难道这是会这样吗?伊洛巴维奇少将陷入沉思。

    中国人也不是样的差劲吧,似乎今天一整天惨烈的战斗持续下来,再清楚不过的说明了这个情况。苏联政府从来都很清楚北京的能力,只是为什么这次会南下打击中国人?

    难道是跟中越关系有关?伊洛巴维奇少将胡思乱想了起来。早在1969年3月中苏爆珍宝岛冲突之中,到197o年代,中国与苏联都是持续处于敌对状态,苏联在中国北方陈兵近百万,而中美关系则相对开始正常化,持续到1978年6月29日,越南加入苏联为的经济互助委员会(netenet)。而莫斯科则是出于牵制中国的目的,在1978年11月3日与河内签订了带有军事援助性质的《苏越友好合作条约》以支持越南在印度支那半岛的扩张。

    这种大背景下,使得原本就复杂的中越关系变得更是更为复杂,可是这一切难道只是开始?不,不会这样简单。整个近卫摩步第11师在今天的战斗中付出的代价再清楚不过的说明了一切,中国人虽然执着的南方狠狠的打击越南人,却没有放松对北线的备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 页 目 录 下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