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汉封侯

首页
字体:
上 页 目 录 下 章
第一卷 第十五章 游子曲(2/2)
开口问道,“太傅可有化解之法?”

    “老夫也是无能为力。”卫绾摇了摇头,轻叹一声,“除非能寻得一人,精通儒道法三家,融会贯通,日后若是长乐宫里问起,使此人前去,方才可行。”

    “精通儒道法三家,融会贯通。”文教低下头来,苦笑一声,“那除非是陆贾,贾谊重生,又或是荀圣现世,此等人物,只怕是百年也未必有一。”

    “老夫只能言尽于此,文太守还得好好斟酌才是。”卫绾见已是快走到了岩壁尽头,于是转过身来,见眼前山峦重重,松涛阵阵,深吸一口气,不觉胸中烦闷竟是少了许多。

    目光所及,又见一座茅庐,可巧是立在岩边,独览两边风景,不禁心有所动。

    “有这般好庐,竟是不留于我,却要去住那积岩深处,晦闷之地。”卫绾手指茅庐,似是大有不满。

    “文教只怕是夜间风大,扰了太傅,若是太傅喜爱,文教这便令人调换便是。”文教只怕卫绾不悦,连忙说道。

    “不必,既是有人选了此处,兴许也是懂得风雅,君子岂能夺人之爱。”卫绾只怕文教当真要换,立刻摆了摆手。

    正要再掉头回走,却听一阵清扬之音从崖边传来,顿时停住了脚步,再也迈开不动。

    那一阵清扬之音,也不知道是何种乐器所,即便是卫绾,也只觉得从未听过。

    清音忽急忽缓,忽如疾风扑面而来,欲卷人上九天;又忽如清风拂面,绿波戏杨柳,和着岩下的松涛,一声声沁入人心,其中旋律,却又与平日所听大不一样。卫绾和文教两个,一时间不由得竟是醉了。

    清音之声,渐渐的缓了下去,想是已经一曲终了。卫绾和文教,这才回过神来,互相对视一眼,一起向前走去。

    未走几步,却见两位少年,正坐在一块磐石下面,其中年龄尚幼的,手中正拿着一支碧绿的长篴。

    “两位小友。”卫绾略看几眼,朝着其中较为年长之人问道,“请问这位小友,适才所奏可是篴曲?”

    被问的少年,见有两人走来问,先是一愣,随即又点了点头。

    “是何曲?”卫绾又问。

    “适才两位所听,乃是舍弟所奏。”年长的少年把手指向身边更为年幼者。

    “哦。”卫绾和文教两个,更是大吃一惊。

    适才那篴曲,虽是听起来仍有少许生涩,可是其中旋律是两人生平闻所未闻,两人虽都是精通音律,可是一时间竟也说不出究竟。岂能想到,如此一曲,竟然是出自一孩童之手。

    “就是这支篴?”卫绾俯下身来,指了指孩童手上的长篴。

    “正是。”孩童见卫绾凑过来问,也不胆怯,而是把长篴递过来给卫绾看。

    卫绾把长篴拿在手上,左右察看几回,又给文教看了,一时间也看出其中有何不同之处,可是刚才篴曲所之音,却绝不像是寻常的篴能奏出来的。

    “此曲何名?”卫绾把长篴递还给身前的孩童。

    “游子。”孩童回道。

    这两名少年,正是荀昭和荀慎,见卫绾和文教过来,并不知道是谁,只当是住在附近茅庐中的学贤。

    适才荀昭所奏,也并不真的叫《游子》,而是该叫《思乡曲》,据说是一位被迫流落他乡的音乐家所作。当年荀昭爱其优美,曾把旋律记了下来。后来在学塾中学篴,熟练了以后才依着记忆逐渐奏了出来。

    “可否再奏?”卫绾又问。

    荀昭点了点头,也不再坐下,而是直接把长篴横起。

    “游子……游子……怎奈两鬓斑白……”

    清音再次响起,悠扬的遂声在巨岩间反复激荡,声声切切,扣在心间。卫绾久久驻足而立,两眼之间,竟渐渐也有些闪亮。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 页 目 录 下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