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云记

首页
字体:
上 页 目 录 下 章
第四卷 风雨江南 第三十五章 其利其害(2/2)
问了一句,虽然语声显得轻描淡写,但任谁也听得出其中蕴含的怒气。

    “臣认为什么并不重要,关键是现在的情况下,是不是存在着这种可能。”李东路今天的胆子似乎特别大,连皇的话都半推半架地顶了回去。“臣方才说了,不观其利,反观其害。诸藩为朝廷屏藩,本当外御强敌,内抚百姓,然而当今之势,外敌自然不必说,百姓的安抚他们可曾做到?不但做不到,诸藩之地的盐茶铜铁诸般税务,也各自分握大半。当此大灾之时,若是他们趁此机会,挑动风浪……诸王为天子皇亲,有声名;多年积累之下,有财富,说句不当的话,或许比朝廷还有钱;趁此水患,流言四起,挑动百姓背离朝廷,流民塞于道,又岂不是现成的兵源?哪怕只是乌合之众,有了诸王这杆旗帜,又焉知局势进展如何?三者齐备,一旦事起,波及牵连深远广泛,便更比区区流民来得危害远甚了。”

    王元一听,不对啊李东路这话里头似乎前言不搭后语,有些自相矛盾之处。前边还说首要的是撤藩,危害最烈的也是藩王,怎么后来说着说着又扯了流民?想到这里,他便抬头张口欲辩。岂料刚一张嘴,没等说话呢,就听见耳边传来一声巨响。

    砰

    王元心头一跳,忙把头低了又低,李东路也立时住口。启元帝终于是遏制不住怒气,拍了桌子。停了好一会儿,却见启元帝并没有当庭叱责大骂,反而低低地说道:“你说诸王若是为祸,其害最大,甚于流民。后面又说水患一起,流民遍地,反成了诸藩为祸的兵源,这般前后两说,岂不矛盾?若是这样,依王卿所说,朝廷便当首先赈济灾民,以固民心,令民心向我,如此即便诸王当真叛朕,江南百姓也必不依附诸王。如此一来,你说的诸藩三者齐备,就断了其中一条,他的兵源便没有了,又如何为患?”王元听得连连点头,他就是这么想的。

    “皇圣明。”李东路说道:“如此做自然是好,但臣斗胆问皇一句,赈灾的粮食从哪里来?可够么?”

    一句话,把启元帝问愣住了。

    没等启元帝回答,李东路继续开口:“皇和臣都知道,若是无此水患,朝廷的米粮自然是足敷使用的,然而眼下,即便够用,也一时之间难以筹集到位。这样做虽然也是一时之法,但却最怕一个字:拖。时间越久,米筹集起来越困难,而百姓消耗的粮食却也越多,两下里差出来的漏洞也就越大,何况江南的米粮,说是供奉朝廷,实际每年也只有一半能收入府库,另一半……却都落到了诸王手中。眼下这等时节,朝廷撤藩在即,他们又岂会放过这个机会?何况诸王本是天子皇亲,朝廷屏藩,说撤就撤,天下间有为之士会作何想法?随着时间推移,只怕此举收效甚微,最后反而难以收场……”

    一番话说完,不但启元帝陷入了沉思,兵部尚王元也是眉头紧皱。现在所有人都知道情况紧急,但谁也没有想到,在李东路眼中,局势竟然危急到了如此地步。哪怕现在说出来了,王元仍旧有些不信,事情真的会如此发展么?这世道,难道就要乱了么?如果真的是面临如此情形,又当如何解决呢?

    启元帝想了又想,颇有些烦恼,撩起眼皮看了李东路一眼,冷哼了一声说道:“若是一切果真如你所说,赈灾不行,不赈又不行,岂不是两头为难?如此一来,朕这撤藩之举岂非也要迫于形势,一拖再拖?朝廷的撤藩令已经颁下去了,若是长久不见音讯,朕岂非要贻笑天下?”

    “皇息怒。”李东路小心翼翼地说道:“臣方才说了,单纯地赈灾,以往常的惯例来赈灾,臣以为不可。但在此时,赈灾自然仍是首要。”这番话说得有些绕口,启元帝和王元都有糊涂了。

    “你快说,你说来说去,这究竟是什么意思?”

    “臣说过,不观其利,反观其害。如臣方才所述,产生危害最大的,影响最深远的乃是诸藩之变,因而现下大的方向来看,需要迫切解决的,并不是江南水患,而是朝廷正在推行的撤藩令。”李东路不疾不徐,依旧娓娓道来。“然而,水患之疾自然也要解决,却不应该放在首要重点,臣以为,在解决诸藩的过程中,这件事……也许顺手就可以解决掉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 页 目 录 下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