涅磐传说

首页
字体:
上 章 目 录 下 页
涅磐爆发更新!
    【七夕节简介】

    [编辑本段]

    在我国农历七月初七这一天是人们俗称的七夕节也有人称之为“乞巧节”、“七桥节”、“女儿节”或“七夕爱情节”。这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也是过去姑娘们最为重视的日子。西关在这一天晚上妇女们穿针乞巧祈祷福禄寿活动礼拜七姐仪式虔诚而隆重陈列花果女红各式家具、用具都精美小巧、惹人喜爱。

    七夕别称“星期”。王勃的《七夕赋》“伫灵匹于星期眷神姿于月夕”把星期与月夕相提并论点出了一年四季中与亲情、与爱情相关的最美好、也最凄楚动人的两个夜晚。大约正因如此吧后人便把男女成婚的吉日良辰叫作“星期”。

    在晴朗的夏秋之夜天上繁星闪耀一道白茫茫的银河象一座天桥横贯南北在河的东西两岸各有一颗闪亮的星星隔河相望遥遥相对那就是牵牛星和织女星。

    七夕坐看牵牛织女星是民间的习俗相传在每年的这个夜晚是天上织女与牛郎在鹊桥相会之时。织女是一个美丽聪明、心灵手巧的仙女凡间的妇女便在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艺也少不了向她求赐美满姻缘所以七月初七也被称为乞巧节。

    人们传说在七夕的夜晚抬头可以看到牛郎织女的银河相会或在瓜果架下可偷听到两人在天上相会时的脉脉情话。

    女孩们在这个充满浪漫气息的晚上对着天空的朗朗明月摆上时令瓜果朝天祭拜乞求天上的仙女能赋予她们聪慧的心灵和灵巧的双手让自己的针织女红技法娴熟更乞求爱情婚姻的姻缘巧配。过去婚姻对于女性来说是决定一生幸福与否的终身大事所以世间无数的有情男女都会在这个晚上夜静人深时刻对着星空祈祷自己的姻缘美满。

    2oo6年5月2o日七夕节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七夕节由来】

    [编辑本段]

    “七夕”最早来源于人们对自然的崇拜。从历史文献上看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随着人们对天文的认识和纺织技术的产生有关牵牛星织女星的记载就有了。人们对星星的崇拜远不止是牵牛星和织女星他们认为东西南北各有七颗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称二十八宿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可供夜间辨别方向。北斗七星的第一颗星叫魁星又称魁。后来有了科举制度中状元叫“大魁天下士”读书人把七夕叫“魁星节”又称“晒书节”保持了最早七夕来源于星宿崇拜的痕迹。

    “七夕”也来源古代人们对时间的崇拜。“七”与“期”同音月和日均是“七”给人以时间感。古代中国人把日、月与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七数在民间表现在时间上阶段性在计算时间时往往以“七七”为终局。旧北京在给亡人做道场时往往以做满“七七”为完满。以“七曜”计算现在的“星期”在日语中尚有保留。“七”又与“吉”谐音“七七”又有双吉之意是个吉利的日子。在台湾七月被称为“喜中带吉”月。因为喜字在草书中的形状好似连写的“七十七”所以把七十七岁又称“喜寿”。

    “七夕”又是一种数字崇拜现象古代民间把正月正、三月三、五月五、七月七、九月九再加上预示成双的二月二和三的倍数六月六这“七重”均列为吉庆日。“七”又是算盘每列的珠数浪漫而又严谨给人以神秘的美感。“七”与“妻”同音于是七夕在很大程度上成了与女人相关的节日。

    【七夕的传说】

    [编辑本段]

    第一则:相传牛郎父母早逝又常受到哥嫂的虐待只有一头老牛相伴。有一天老牛给他出了计谋要娶织女做妻子。到了那一天美丽的仙女们果然到银河沐浴并在水中嬉戏。这时藏在芦苇中的牛郎突然跑出来拿走了织女的衣裳。惊惶失措的仙女们急忙上岸穿好衣裳飞走了唯独剩下织女。在牛郎的恳求下织女答应做他的妻子。婚后牛郎织女男耕女织相亲相爱生活得十分幸福美满。织女还给牛郎生了一儿一女。后来老牛要死去的时候叮嘱牛郎要把它的皮留下来到急难时披上以求帮助。老牛死后夫妻俩忍痛剥下牛皮把牛埋在山坡上。

    织女和牛郎成亲的事被天庭的玉帝和王母娘娘知道后他们勃然大怒并命令天神下界抓回织女。天神趁牛郎不在家的时候抓走了织女。牛郎回家不见织女急忙披上牛皮担了两个小孩追去。眼看就要追上王母娘娘心中一急拔下头上的金簪向银河一划昔日清浅的银河一霎间变得浊浪滔天牛郎再也过不去了。从此牛郎织女只能泪眼盈盈隔河相望天长地久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也拗不过他们之间的真挚情感准许他们每年七月七日相会一次相传每逢七月初七人间的喜鹊就要飞上天去在银河为牛郎织女搭鹊桥相会。此外七夕夜深人静之时人们还能在葡萄架或其他的瓜果架下听到牛郎织女在天上的脉脉情话。

    第二则:很早很早以前山里住着户人家老人们都死了家里剩下了兄弟俩。老大娶了媳妇这媳妇心眼不好老想独霸老人留下的家业。

    有一天二小领着狗去放牛到了地里他拍打着牛背说:“牛哇牛哇我想睡会觉你可千万不要乱跑。”老黄牛像听懂了人话低着脑袋“哞、哞”地叫了几声甩打着尾巴在他身边吃起草来。二小躺在草地上睡着了。

    错过中午嫂嫂提着罐子来给小叔子送饭见二小正在睡大觉照他身上狠狠地踢了一脚。二小醒了见是嫂嫂慌忙爬起来站在地上像个愣鸡。

    嫂嫂把饭罐子往地上一搁气呼呼地说:“你倒自在撒着牛睡大觉牛丢了我才和你算账哩!”说完她一扭屁股走了。

    二小的肚子早就饿了捧起罐子刚要吃身边的大黄牛一头把罐子撞了罐子摔了个稀巴烂。大黑狗见了地上的饭张口就吃不一会就把地上的饭舔了个一干二净。

    二小瞅着碎罐碴子害怕了觉得回家也没好儿。他长叹一声;“唉怎么我就这样命苦啊!”

    二小的唉声刚落大黑狗扑通一声倒在地上鼻子口里流血一会儿就断了气。他这才明白嫂嫂在饭里下了毒药。

    二小心想:看来不能和这个害人精在一块过了要不早晚得死在她手里。日头儿快落西山时他赶着牛回了家。一进院子扭头见哥哥打外边回来二小心里一酸两眼止不住地流泪。哥哥见弟弟这样伤心不知家里出了什么事忙问:“你为嘛这样难过?”“我把嫂嫂送的饭罐子打了狗吃了地上的饭就死了。”哥哥听了心里明白了**斗又斗不过家里的女人为了难。

    二小哭着说:“哥咱们分开过吧。”哥哥见弟弟说要分家更做难了一来弟弟还小二来他外出做买卖;家里没有帮手也不行。要是在一块凑合着过吧又怕弟弟有个三长两短。

    二小见哥哥愁就说:“哥家里什么物件我也不要只要那头牛。”弟兄俩在院里说分家的话媳妇听见了打心眼里高兴。她手扒着门框冲着丈夫说:“往后各过各的好我做主依了二弟!”

    哥哥眼里噙着泪花儿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第二天二小赶着牛车走了。走来走去越走越远。二小心想:老是这么走走到多时是个头?干脆就住在这吧!他把牛车停下砍了好多树枝子就着山坡儿搭棚。棚子搭好了就和老黄牛在这儿落了户。

    那头牛是天上的金牛星下界已经跟着二小过了一年多这一天夜里死了。老黄牛死后一连给二小托了三个梦梦里对二:“到明天午时三刻我要回天庭去了。我走后你把我的皮子剥下来等到七月七那天把它披在身上保你能上天。王母娘娘有七个闺女那天他们到天河里去洗澡。记住那个穿绿衣裳的仙女就是你媳妇。你千万别让她们看见你等她们都到了水里你抱了保衣裳就往回跑她准追你。只要你回了家她就不会走了。”

    第二天二小见老黄牛死了不吃也不喝手摸着它光啼哭。后来就把牛皮剥了留下牛皮埋了牛又在牛坟上跪着大哭了一场。

    七月七那天二小披上牛皮立时两脚离了地飘飘悠悠来到天河岸上他悄悄地躲在树林里等着。一会儿王母娘娘的七个仙女来了她们一个个脱了衣裳扑通扑通跳到了水里。

    二小瞅准了那身绿衣裳窜过去抓起来就跑。三仙女见有人抱了她的衣裳打水里出来就追。紧追慢追追到二小家里。三仙女问二小为嘛拿她的衣裳二想让她做自己的媳妇。三仙女再三说天规不容二小一再说人间比天上好。三仙女见二小长得好看也动了心就应了他。打这三仙女落凡到了人间她天天在家弹花织布人们就叫她织女。二小天天外出卖布挣钱。小俩口过起了舒心日子。

    三仙女和二小过了三五年给他生了一男和一女。一天二小到地里去干活天上响起了天鼓玉皇大帝派天兵天将把织女抓走了。二小回家一看见两个孩子啼哭不知媳妇上了哪儿急得团团转。一问孩子那大孩子手朝天上一指划二小才想到织女走了。他急忙担起两个孩子披上牛皮去赶织女。

    二小心急追得快眼看快追上织女时惹恼了王母娘娘:“好你二小莫非你要追到灵霄殿上去吗?”她打头上拔下银管在二小和织女中间一划立刻划成了一道天河。二小没有办法过河急得直跺脚筐里的两个孩子直喊娘。织女和二小都哭了啼哭也没用。二小想给织女留个想念拿出牛扣套投向织女织女接在了手里。织女想了想没嘛可送掏出织布梭照着二小扔来织女手劲小把织布梭扔歪了。

    直到现在天河一边的织女星怀里有扣套星另一边的牛郎星旁有个梭子星。

    第三则:相传在很早以前南阳城西有个牛家庄庄里有个聪明、忠厚、勤劳的小孩叫灵儿。因父母早亡只好跟随哥哥过日子嫂子马氏为人狠毒常常虐待灵儿。一年秋天刚收割完毕马氏就逼着灵儿去山上放牛并对他说:“给你这九条牛去放要等到有了十头牛你才能回来!”灵儿听后;无可奈何只好赶着牛离开牛家庄。

    村里人闻讯赶来对灵儿深表同情。有的送来吃的有的送来穿的灵儿一一致谢然后独自一人赶着牛向山里走去。

    当他走到那草深林茂的山岭就停下来歇脚坐在树下伤心地流泪。心想要等到何年何月才会有十头牛呢?正在这个时候有位须霜白的老人忽然出现在他面前老人拍拍他的肩膀亲切地问:“孩子你怎么一个人跑到这个偏僻的地方来放牛?为什么事你这样伤心?”灵儿把嫂子虐待、逼他放牛的事一五一十地讲了。老人笑着说:“原来是这么回事!别难过那伏牛山里有头病倒的老牛你好好地喂养它等牛病好后你就可以赶着牛回家了。”说完那老人就不见了。灵儿好象做梦似的。便按老人的吩咐往伏牛山走去。

    灵儿走呀走呀翻过一道道的山涉过一条条的涧终于找到了那头病牛它正在一块大平石上卧着。灵儿立即趴下去连连磕了三次头喊了声“牛大伯”。老牛睁开疲惫不堪的眼睛一会儿又闭上了。灵儿看着老牛那没精打采的样子心里想可能是饿了于是就急忙去给老牛薅了一捆又一捆的草。整整喂了三天三夜老牛终于吃饱了。突然抬起头跟他讲起话来:“好孩子我本来是天上的灰牛大仙因偷偷地把五谷种子撤于人间而触犯了天规被玉帝踢下天庭把腿摔坏了动弹不得。你如能用百花露水给我洗擦一个月我就会好的。”小灵儿听了就在伏牛山住了下来饿了吃些野果渴了喝些泉水夜里依偎在牛旁。每天清晨去采百花用花朵上的露水给老牛洗伤。整整一个月老牛的伤真的好了它跟着灵儿一道回家。

    灵儿回到家里嫂嫂见他真的赶了十头牛回来硬说有一头是偷了别人的还把他痛打了一顿经乡亲们解劝才算作罢。此后灵儿白天放牛夜里就睡在牛的身边庄上的人都称他是“牛郎”。那只被牛郎救活的老牛和牛郎很亲。有一次嫂子把毒药放到菜里老牛告诉牛郎不要吃。嫂子气起来闹着要跟牛郎分家牛郎既不要房子也不要田地只要那头老牛、两辆破车和一只烂皮箱就离开了家在一棵桑树下搭了个草棚住了下来。老牛从嘴里吐出个茶豆牛郎将茶豆种在草棚门前第二天便破土而出第三天长出了叶子牛郎就忙搭架过几天豆子藤都爬满了架子。老牛就说:“孩子你夜里藏在茶豆架下可以看到天上的仙女仙女也能看到你谁要是连续七夜偷看你她就是盼望做你的妻子那时我就用车拉着你上天去把她接下凡来与你结成婚配。”

    听了老牛的嘱咐牛郎夜里就钻到茶豆架下朝天上望去只见一群仙女在玉池里洗澡临走时有一仙女向下偷看了他一眼。第二天夜里只见那仙女独自来到玉池边大着胆子看牛郎。第三天夜里望着牛郎微微地笑第四天夜里便向牛郎点点头第五天夜里端出一篮蚕第六天夜里偷出一架织布机第七天夜里拿着织布梭向牛郎招手。牛郎织女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下眉来眼去牛郎盼着织女下凡织女盼着牛郎快去团聚。七月七这一天从天空飞来喜鹊落在老牛头上喳喳喳地叫:“织女差我来叫您快去聚。快去聚快去聚。”老牛笑着点想头牛郎套上车坐上去。老牛四蹄腾空一会儿来到了玉池牛郎下车和织女把织布机抬放到车上织女挎着蚕篮上了车牛郎也跳上车同织女坐在一起。老牛腾云驾雾一会儿即到家。

    乡亲们获悉牛郎成了家都赶来贺喜。织女就把她从天上带来的天蚕分给众姐妹教大家养蚕、执丝、织绸缎。

    于是全村的人都知道牛郎娶了贤妻能养蚕会抽丝还能织出又光又亮的绸缎都说织女的织布机是从天上带来的织出来的绸缎做成衣冬暖夏凉。这消息传了出去引来了山南海北的丝绸商人都争着前来争购南阳绸。这事轰动了白河两岸伏牛山区的千家万户都送自家的姑娘来学织。织女心地善良乐于教人不到两年家家户户都学会了养蚕抽丝织绸缎。

    到了第三年的七月七织女一胎生了一男一女男的叫金哥女的玉妹。牛郎耕田织女织布日子过得很和睦。

    几年后牛郎正在犁地晴空突然响了一阵雷老牛望着牛郎直流泪并对牛郎说:“孩子我把织女拉下天触犯了天条看来活不成了。我死后王母娘娘肯定不放过你们到那时你吃我的肉可以脱俗成仙用我的皮做成鞋穿能腾云登上天去。”说完老牛应声倒下;牛郎哭了一阵之后就依着老牛的吩咐做了。

    正好七月七那一天牛郎正在锄地金哥玉妹两人哭丧着脸跑了过来告诉牛郎说来了个老婆子把妈妈从织布机上拉走了。牛郎急忙回家穿着用老牛皮做的鞋一手拉着金哥、一手拉住玉妹腾空就追。眼看就要追上王母娘娘拔下头上的金替照脚下一画一条波涛汹涌的大河出现了牛郎拉着金哥玉妹站在河边直哭哭声震惊了玉帝玉帝一看是一对孩子怪可怜的于是就决定让他们一家人每逢七月七相会—次。

    人们突然现牛郎一家人不见了感到蹊跷夜间到茶豆架下朝天上望看见一条波涛汹涌的大河河那边的织女在哭河这边的牛郎拉着金哥和玉妹也在哭。人们现群星闪烁的天空多出一条银带就叫它为天河。天河的一边多了一颗星这颗星就叫织女星。一边多了三颗星叫做牛郎星。人们想念牛郎织女每晚总是钻到茶豆架下仰望天空。到了七月七那天晚上突然看见满天喜鹊向着天河扑去互相咬着尾巴搭成一座鹊桥。牛郎一手拉着金哥另一手拉着玉妹上了桥织女也从桥那边过来了走到鹊桥中间一家人相会了。

    【七夕节别称】

    [编辑本段]

    双七此日月、日皆为七故称也称重七。

    香日:俗传七夕牛女相会织女要梳妆打扮、涂脂抹粉以至满天飘香故称。

    星期牛郎织女二星所在的方位特别一年才能一相遇故称这一日为星期。

    巧夕因七夕有乞巧的风俗故称。

    女节七夕节以少女拜仙及乞巧、赛巧等为主要节俗活动故称女节亦称女儿节、少女节。

    兰夜农历七月古称“兰月”故七夕又称“兰夜”。

    小儿节因为乞巧、乞文等俗多由少女、童子为之故称。

    穿针节因为这天有穿针的习俗故称。

    【七夕节习俗】

    [编辑本段]

    穿针乞巧

    这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于汉流于后世。《西京杂记》说:“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具习之。”南朝梁宗谋《荆楚岁时记》说:“七月七日是夕人家妇女结彩楼穿七孔外或以金银愉石为针。”《舆地志》说:“齐武帝起层城观七月七日宫人多登之穿针。世谓之穿针楼。”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说:“七夕宫中以锦结成楼殿高百尺上可以胜数十人陈以瓜果酒炙设坐具以祀牛女二星妃嫔各以九孔针五色线向月穿之过者为得巧之侯。动清商之曲宴乐达旦。土民之家皆效之。”元陶宗仪《元氏掖庭录》说:“九引台七夕乞巧之所。至夕宫女登台以五彩丝穿九尾针先完者为得巧迟完者谓之输巧各出资以赠得巧者焉。”

    喜蛛应巧

    这也是较早的一种乞巧方式其俗稍晚于穿针乞巧大致起于南北朝之时。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说;“是夕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网于瓜上则以为符应。”

    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说:“七月七日各捉蜘蛛于小盒中至晓开;视蛛网稀密以为得巧之侯。密者言巧多稀者言巧少。民间亦效之”宋朝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说七月七夕“以小蜘蛛安合子内次日看之若网圆正谓之得巧。”宋周密《乾淳岁时记》说;“以小蜘蛛贮合内以候结网之疏密为得巧之多久”明田汝成《熙朝乐事》说七夕“以小盒盛蜘蛛次早观其结网疏密以为得巧多寡。”由此可见历代验巧之法不同南北朝视网之有无、唐视网之稀密宋视网之圆正后世多遵唐俗。

    投针验巧

    这是七夕穿针乞巧风俗的变体源于穿针又不同于穿针是明清两代的盛行的七夕节俗。明刘侗、于奕正的《帝京景物略》说:“”七月七日之午丢巧针。妇女曝盎水日中顷之水膜生面绣针投之则浮看水底针影。有成云物花头鸟兽影者有成鞋及剪刀水茄影者谓乞得巧;其影粗如锤、细如丝、直如轴蜡此拙征矣。”《直隶志书》也说良乡县(今北京西南)“七月七日妇女乞巧投针于水借日影以验工拙至夜仍乞巧于织女”请于敏中《日下旧闻考》引《宛署杂记》说:“燕都女子七月七日以碗水暴日下各自投小针浮之水面徐视水底日影。或散如花动如云细如线粗租如锥因以卜女之巧。”

    种生求子

    旧时习俗在七夕前几天先在小木板上敷一层土播下粟米的种子让它生出绿油油的嫩苗再摆一些小茅屋、花木在上面做成田舍人家小村落的模样称为“壳板”或将绿豆、小豆、小麦等浸于磁碗中等它长出敷寸的芽再以红、蓝丝绳扎成一束称为“种生”又叫“五生盆”或“生花盆”。南方各地也称为“泡巧”将长出的豆芽称为巧芽甚至以巧芽取代针抛在水面乞巧。还用蜡塑各种形象如牛郎、织女故事中的人物或秃鹰、鸳鸯、等动物之形放在水上浮游称之为“水上浮”。又有蜡制的婴儿玩偶让妇女买回家浮于水土以为宜子之祥称为“化生”。

    供奉“磨喝乐”

    磨喝乐是旧时民间七夕节的儿童玩物即小泥偶其形象多为传荷叶半臂衣裙手持荷叶。每年七月七日在开封的“潘楼街东宋门外瓦子、州西梁门外瓦子、北门外、南朱雀门外街及马行街内皆卖磨喝乐乃小塑土偶耳”。其实宋朝稍晚以后的磨喝乐已不再是小土偶了相反的越作越精致。磨喝乐的大小、姿态不一最大的高至三尺与真的小孩于相上下。制作的材料则有以象牙雕镂或用龙延佛手香雕成的磨喝乐的装扮更是极尽精巧之能事有以彩绘木雕为栏座或用红砂碧笼当罩子手中所持的玩具也多以金玉宝石来装饰一对磨喝乐的造价往往高达数千钱。

    拜织女

    “拜织女”纯是少女、少*妇们的事。她们大都是预先和自己朋友或邻里们约好五六人多至十来人联合举办。举行的仪式是于月光下摆一张桌子桌子上置茶、酒。水果、五子(桂圆、红枣、榛子、花生瓜子)等祭品;又有鲜花几朵束红纸插瓶子里花前置一个小香炉。那么约好参加拜织女的少*妇、少女们斋戒一天沐浴停当准时都到主办的家里来于案前焚香礼拜后大家一起围坐在桌前一面吃花生瓜子一面朝着织女星座默念自己的心事。如少女们希望长得漂亮或嫁个如意郎、少*妇们希望早生贵子等都可以向织女星默祷。玩到半夜始散。

    拜魁星

    俗传七月七日是魁星的生日。魁星文事想求取功名的读书人特别崇敬魁星所以一定在七夕这天祭拜祈求他保佑自己考运亨通。魁星爷就是魁斗星廿八宿中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 章 目 录 下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