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重生之代玉

首页
字体:
上 页 目 录 下 章
地理屋舍(2/2)
,一弯细泉从假山上引下来,恰似檐前飞瀑。檐下云石架上摆的青石盆子,却是几个月前用过的盂兰盆,这会儿里头不塞珍宝玩物了,洗涤干净,满满储一盆清水,水里养了两条筷子长的玉色鱼儿。窗外云石架上盂兰盆里的鱼,果然换过了一条,留条老玉色鱼儿,搭了艳红鳞的新同伴,一红一白煞是好看。

    谢府在锦城南边的明绍坊。

    西边,风吟坊,这是僧道侠娼、三教九流,五花八门,聚集勾留之地。

    锦城周边——

    锦城西南面的霖江,深可达四丈余,宽能有十二丈,承载了锦城百分之九十的水运任务,江面白帆点点,码头上堆满了大箱长索、挤满了装客缷货的水手。

    有个小湾,半边是石岸、半边是泥滩,离霖江最大的码头要有半哩地,一样是霖江水,引到这里的,就静下来,任其他同伴们继续滔滔南流而去,它们呆在这里,养着半湾芦草,静得连泡泡都不吐一个,除非大风的日子,江浪越过石头湾口,把重重惊涛如白鹅般哗啦啦直赶进来,芦草们才会惊诧莫名的摇摆起来,很久之前的陈水陈泥,才有希望得到一次洗盘。

    出了明绍坊,往南,至霖江畔,江边已经上了冰冻,江水呈暗绿色,流得已很缓慢了,上头几乎没什么船只在走。岸边,黑乎乎停着几只大船。骡车沿着霖江折往东,面前一座大寺,名为迎江寺,寺中一座七层八角的浮屠,每一层、每角飞檐都高高挑起一只半斤重的铜铃来,风吹过时,份外清越脆亮,又因高度、角度的不同,受风各有不同,音调高低轻重各有变化,交织在一起,似有妙手乐匠击响了一座巨大的编钟。这座塔,就因此得名为振风塔。塔身甚为粗阔,每一层都立了佛像,当中一层,却隔出个雅间来,可供贵客临江远眺,寄怀托思。能看见孟吉山。

    谢小横隐居的孟吉山昭明观,有文秀榭。离谢宅至少有半天的脚程。孟吉山脉连绵甚广

    慈恩寺

    太虛山别院(唐家与谢家都有)——也幸而山里温度比外头果然低些。外头骄阳下,石板晒到中午那个热度,说能炒饭有点夸张,摊个荷包蛋总是可以吃的。而山里么,摘片大叶子遮着太阳,叮叮当当挥锤子,至少不至于中暑晕倒,实在头晕气喘时,到山溪泼点水擦擦、灌上几口,烦热都消。

    谢家别院依山而起,极得地利,其他府上在此处虽也有山庄,与谢家并不相扰,无非上到高处时见到人家的青瓦顶子罢了,既无鸡犬声相闻,要来往时却可以抬轿子在山路上盘旋而至,可说是有邻趣而无邻累的典范了。

    那院子收拾得也极有野趣,当门两棵大槐树相拱,代替了朱漆与门柱。槐花初黄,漫天倾冠,别有一番气势。里头夹道是竹篱笆,上头攀了俗名“糖罐子”的刺梨花,一捧捧开得甜蜜蜜。下头是娇郁的紫丁香。后头不晓得多少老桂,正吐香时候,酣然浮动。板栗初实。艳红的大樱桃已把枝子都坠弯了。

    西边戎境。有高雪山、有洼地。戎人个子健壮、肤色深、鼻子比中原人挺、眉睫都比中原人浓重,说起话来,舌头都好像比中原人硬朗一点。向来剽悍,如今能经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 页 目 录 下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