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返1977[港娱]

首页
字体:
上 页 目 录 下 章
分卷阅读28(2/2)
云流水地开始了自己的叙述。

    “好的演员和电影从业人员也是很必要的。既然是帝国,那必然是所有电影爱好者趋之若鹜的国度。就像是好莱坞。我们要有能够吸引别人的本钱。我们拍好电影,更要拍赚钱的好电影。”

    后世在划分电影类型时,很容易用文艺片或者商业片去形容电影。虽然这种分类法在当时她处的那几年里已经渐渐被反驳,但无法否认的是,商业与文艺曾经是电影的两大分类。

    也曾经造就了无数的偏见。

    很多人认为文艺片就是好,商业电影就是俗气。

    前世香港电影这些年兴起的新浪潮就是这样状态。新浪潮这个词对于关注电影来说应该并不陌生,法国新浪潮就曾在世界电影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然而香港新浪潮却有如台风过境,只是昙花一现。

    新浪潮,也就是作者电影,实验电影,先锋电影等独立电影的统称。港台现在的影院包款制度,也正是新浪潮兴起的一大助力。这种电影纯粹追求作者想要表达的,或者展现个人艺术风格,不参与商业盈利。

    许鞍华的一部《疯劫》,是前世香港电影新浪潮的开端。

    这部由许鞍华执导,一天之内完成剧本,二十来天完成拍摄的电影,在后世的香港电影史上占据了极大的地位。

    然而这个世界,还没有出现它的《疯劫》,于是一切也没有开始。

    陈敏娇还有机会来改变香港电影的道路。

    由于新浪潮过于关注艺术性,而在短暂的艺术春天逝去以后,前世的香港电影就完全摒弃了艺术电影,开始向商业低头。为了能够赚钱,他们开始落入俗套,开始居于现状,不敢挑战,也无法创新。

    不到十年。

    香港电影走向了下坡路,以至于后世的二十一世纪,人们再提香港电影,能够想到的也不过是上个世纪的许多经典而已。

    张国荣在二十世纪末感叹,香港电影已经穷途末路了。(注1)

    陈敏娇想要香港电影能够在文艺与商业之中找到平衡。

    她想让新浪潮和商业化共处。

    后世的一些影评家总爱把文艺片票房不好,在他们看来三俗的电影票房一路高歌的原因给怪罪于观众的审美能力不行,认知程度不高。

    然而有人真的诱导或者引领过观众的喜好吗?

    没有吧。

    打破文艺和商业那看似不可逾越的隔阂,是陈敏娇想要做的。偏向艺术性的电影能够提升整个香港的电影质量,换句话说,叫提升b格。而商业电影可以源源不断地为一个电影帝国提供资金,在成熟的电影市场中,二者都应该能够找到自己生存的方式。

    她和杜风要做的,就是为他们找到这种方式,并且加以引领。

    引领电影从业者,也引领观众。

    “我们的首要目标是拿下1/3的院线。”陈敏娇冲杜风笑,“也是我们的赌约。只有拿下了自己掌控的院线,才可能完全地改变香港的电影现在的放映制度。实话告诉你吧,一个投机取巧的事。”

    陈敏娇像个小狐狸,“我集训那段日子舍友姓周。”

    “周氏?”杜风皱眉猜测。

    陈敏娇打了个响指:“没错。她家虽然主要专注于房地产和玩具开发,但是这无线的周氏,也算是和她沾点边。”

    “周氏在无线的电视台尝到了甜头,加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 页 目 录 下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