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袭民国的特工

首页
字体:
上 页 目 录 下 章
十三 研究系情报组织(2/2)
司令部情报处处长)及刘庄如(第十一战区长官部研究室主任);“六臂”指的是杨大和(国防部二厅办公室副主任)、陈寄生(武汉稽查处处长)、李铁生(武汉稽查处副处长)、余诚(情报学校处长)、周伯达(海军情报处副处长)、阮更生(昆明稽查处处长)。“研究系”是在国民党“军统”与“中统”两大特工派系势力的夹缝中,以独树一帜的姿态脱颖而出,先后在国民政府据有九战区、六战区、十一战区长官部及远征军长官部、军政部、云南省警备总司令部等公开和秘密情报机构,在一定时期内,还控制了国民政府国防部第二厅的人事行政部门。总之,凡是陈诚势力范围所及之地,也就是“研究系”人员频繁活动的场所,而“研究系”之所以是只有活动而没有“正式名义”的组织,究其原委,正如阮成章所说:“我们今天羽毛未丰,组织还未定型,一方面不能不打辞公这张牌来挡住‘军统’对我们的排挤,另一方面又不能打出辞公的旗号,给辞公在政治上造成被动。”

    据史料记载,1945年至1947年为陈诚的“研究系”势力发展迅速的鼎盛时期。在这段时间里,“研究系”特工的势力不仅遍及华中地区,而且在华北、华东、西南以及沿江沿海等地的重要港口,甚至一些人迹罕到的海岛,也都留下了他们的踪迹。在南京、北京、天津、上海、昆明、武汉、广州、青岛、厦门、福州、台北、沙市、宜昌、九江、安庆、镇江等地,“研究系”都设有控制的据点,在各地的特工情报人员总数超过1000多人,因而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特工集团。

    陈诚的“研究系”既非军统,也非中统,亦不属国防部二厅,开始时甚至也算不上是一个定型的组织,但却有一个共同的来源——研究室。因此,当时在国民党内部,人们都把这帮特工统称之为“研究系”。

    陈诚的“研究系”虽然在国民政府组织的正面抗战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因其是国民党内部的小帮派势力,具有帮派团伙的不稳定性,加之“研究系”中某些骨干成员个人表现欲强,一些人为了追求表现,到处锋芒毕露,因而导致了社会上一片声讨。比如,“研究系”骨干分子张振国处处树敌,先是与昆明龙云的公子争夺陈佩秋,影响了陈诚本人的声誉,其后在南京与刘蓓蓓勾搭的黄色新闻又在京沪两地报刊上大肆曝光,致使陈诚对张振国十分恼怒,并表示出对其“永不录用”,等等。

    1949年9月,随着国民党在大陆的全线崩溃,陈诚的“研究系”这个曾红极一时的特工机构及派系,最终也分崩离析烟消云散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 页 目 录 下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