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限风光之万家灯火

首页
字体:
上 页 目 录 下 章
无限风光之万家灯火(54)(2/2)
方向不到1000米有一大片油菜基地。原来也没人注意,每年的油菜花就这样年复一年地绽放,凋落。后来重庆有个摄影师拍了几张油菜花的照片参赛,得了奖。这样一传播,县里和镇上立马醒豁过来,修了小路,把周围的田地都种上油菜,旁边的房子建成农家乐。还在村委会门口修了一个不伦不类的篮球场。于是,每年三月到姆安看油菜花,就成为贵溪县牡丹节外的另一大盛事。

    第三个花就是高豆花。

    豆制品确实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发明,除了常见的豆腐豆干豆芽之外,豆花儿,豆腐脑,也很有意思。

    比如说豆腐脑,南北流派不一样。甜咸之争都能够扯半天,在恭州人眼里却是笑话。

    一个味道哪里能够满足恭州人挑剔的味觉?

    首先得有油辣子啊!得有花椒面啊!咸菜颗粒,酥脆得不得了的黄豆,切得细细的葱花,味精,麻油蒜泥,姜米都必须得有啊!这样一碗热呼呼,辣爽爽的豆腐脑才能入口啊!

    一个咸味,一个甜味,都是些什么玩意儿?

    豆花儿和豆腐脑不同。首先在于制作方法,其次在于食用方法。

    豆腐脑是用石膏冲的,豆浆凝固即可。舀出来也是如此光滑细嫩,切口光滑。

    豆花儿却有两种方式点化,一种石膏,一种盐卤。

    于远明更喜欢盐卤的,因为点出来的豆花儿更好吃。

    把豆浆沥过,倒进一口大锅,烧开。然后用水把盐卤稀释。用一个大勺舀好,平端着在锅里游走。一边游走一边慢慢把盐卤水倾斜到锅里。

    几次三番,锅里就开始混沌,进而清澈。一坨一坨的豆花儿浸泡在窖子水里,就像一朵一朵的白云。这个时候需要用筲箕去轻轻挤压,用水瓢把多余的窖子水舀出来。等到豆花儿都挤到一起,成型了,再用空饭碗倒过来扣到锅边收边,一锅豆花儿就成了。

    在舀出来端上桌之前,还需要用刀(或薄竹片)横七竖八划开。纹路类似于棋盘线。这样豆花儿就是一砖一砖的,便于起锅。

    点豆花儿当然需要技术,高手点出来的豆花看似嫩,筷子一夹却很绵扎,不容易碎,颤巍巍的闪出生活的光亮。

    端上豆花儿,热气腾腾的,白生生的,喝一口窖子水,略有甜味,爽口解腻,滚烫开胃。除此以外,这份豆花儿还需要一份调料。这就是高豆花的核心竞争力了。

    一般的调料,不过是油辣子,花椒,酱油,味精,蒜泥,姜米,葱花之类。就是油辣子也是油少辣椒多,于远明家里那个餐馆就是这样。

    高老庄不一样,首先,她的调料不是拿碟子装,而是一个小碗。其次,调料台就是一个长条桌,一溜儿地摆满了各种红红绿绿的调料,自己根据口味加。

    种类有油辣子,上面厚厚的一层红油,看起都流口水。花椒面,细细的,绝不会有半边壳壳沾到舌头后面吐不出来,拿手抠也不方便的情况出现。葱花一大盆,翠绿中夹杂葱白,煞是好看。还有香菜叶切碎了,烘干去壳去肠衣的碎花生米,咸菜颗粒,油酥黄豆,味精,食盐,调味盐,酱油,醋,青椒泥,生菜油,香油,芝麻,蒜泥,姜米,干辣椒面,剁碎的泡椒

    所以,就凭这豆花儿高老板就在城里立住脚,挣大钱了。

    当然,人家主要挣钱的不是豆花儿。

    而是烧菜,例如烧肥肠,烧牛肉,红烧肉,烧排骨。还有蒸菜,例如烧白,粉蒸肉,蒸羊肉,蒸排骨。还有炒菜,不外乎是回锅肉,火爆腰花,辣子鱼,家常猪肝之类。

    挣钱的是荤菜,吸引客人的却是招牌豆花儿。

    这老板的算盘扒拉得也是啪啪响。

    王承宽和张昌兵去吃过两次,不好意思再去只吃豆花儿了,点几个荤菜呢,成本又高。算了,就在水城第一家吧,一个炒饭几块钱就打发了。

    所以,街边经常看到两个穿着衬衫,系着领带的小伙子在吃简单的饭菜。吃完了各付各的钱,龙门阵还是搭伙摆。

    他们不知道接下来的突破口在哪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 页 目 录 下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