丐世诛神

首页
字体:
上 页 目 录 下 章
167. 第一百六十七章 古人古事(2/2)
莲花盛开一般的祥云,赫然是小克里斯脚下那种九纹祥莲。而他那身ti更是如同蟒蛇一般盘踞在一起,睁眼凝视着自己身下的广袤的土地。

    由于是缩小了无数倍的壁画,玄远只能够看到一个大概的轮廓。一眼望去,那广袤的土地如同一只正在昂啼鸣的雄鸡,在上面有着两条奔腾的巨河。而这河玄远却是曾经见过的,正是共工出现之时所说的那两条河。

    银河落九天,到海誓不还的长江,黄河!

    不知怎么的,看到这广袤的土地的版图,玄远不jin有一种热血沸腾的感觉,仿佛那里才是他的故土一般。当他看到那条青色的神龙之时,更是有一种血脉相连的感觉。如同远游他方的游子见到了母亲一般,充满了儒慕之情。

    而那条神龙下方却是龙飞凤舞的几个大字,看上去遒劲无比,仿佛是刻在墙壁中一般。由此可见画这壁画之人,在写下这几个字时,心中也定时热血沸腾,心潮澎湃。

    “祖龙永存,天佑中华!”

    原来这条龙就是艾利斯口中所说的祖龙,中华的守护神!也就是说我现在所看的就是一个叫做中华的民族的展史。也就说我很有可能是一民堂堂的中华族人。

    想到这里玄远不jin心潮澎湃,久久地不能够平静,想不到直到二十岁才玄远现自己的种族,一个被称为神之遗族的种族,中华!

    那现在这个叫做中华的国度又在哪里,祖龙又去了哪里呢?

    玄远心中暗想,接着便迫不及待地朝下面看去。

    后面的壁画与之前的相差不大,多是一些杰出的人物或者神祗,当他看到第十几幅时顿时愣在当场。

    因为这是一个他听过无数遍的人,而这人就如同之前的轩辕黄帝一般,竟然也和玄远长得一模一样!

    只见壁画中,一人身穿银甲,左手持箭,右手握弓,弓已经拉得如同满月一般。整个弓箭直对苍天,仿佛是要将整个苍天给射出一个窟窿一般。而在他的头上赫然是整整1o个太阳,大地已经被烤得龟裂开来,无数的火焰从地缝中冒了出来。

    壁画下赫然写着,后羿弯弓射九日!

    看到这里玄远心中惊骇无比,这就是狄安娜口中所说的后羿。原来一切并不是狄安娜编出来的。后羿真有其人,而且看这相貌,他也必定与自己关系密切。

    但是为什么后羿不姓玄远儿而要姓后呢?他与现在的水神狄安娜有着什么样的关系?一万年之前到底生了一些什么事情?

    玄远心下疑惑不已,不过仍是匍匐于地,朝着后羿的壁画恭敬地磕了三个响头。就算后羿不是他的祖先,单单凭着他那份弯弓射日的豪情,也应该磕上几个响头!而让玄远感觉惊奇的是,后羿身上所穿的银甲竟然和自己身上的布衣变回陨龙神甲之后一般无二。只不过陨龙神甲是黑色,而这甲是银色的而已。

    接下来的壁画玄远大都一带而过,里面有大禹治水,夏启建国等。但是其中一幅壁画引起了玄远的注意。因为他一直耳有所闻的三眼天神,以及自己曾经召唤出的那鹰翼人都在其中。

    那副壁画的名字叫武王伐纣,子牙封神!

    在壁画中,那三眼天将一脸的严肃,手握三尖两刃戟,站得如同一颗松树一般,额头正中那只天眼金光闪烁。在他旁边更是站立着一只威风凛凛的凶狗,龇牙咧嘴,做姿yu扑。而在他的头上更是清楚地标记着他的名字,二郎神,杨戬!

    玄远仔细一看,又mo了mo自己的左眼。自己的魅惑之眼果然和那二郎神杨戬额头正中的天眼一模一样!

    想起魅惑之眼幻象中所出现的那些无数的神魔,纷飞的血羽,其中甚至有不少的元素主神。玄远心中惊骇。这二郎神杨戬究竟拥有着怎样的实力啊。竟然在一万年前屠戮了如此之多的神魔。

    想到这里玄远也是不jin对着二郎神杨戬深深鞠了一躬,毕竟现在连杨戬的天眼都在玄远身上,这一拜自然理所当然。

    而那鹰翼人的名字也在它头顶,赫然写的是,雷部正神,雷震子!

    怪不得身上电光闪烁,原来是上古的雷神。

    玄远暗道,接着往下看去。

    不过接下来,多是讲华夏一族的展史。间或带上几个对华夏的文明历史有突出贡献的人或者神。

    比如秦王扫**,老子悟道,孔子东游,汉武中兴,佛教东传,道教创立,三国鼎立,贞观之治,诗仙李白,八仙过海等等。

    通过这一系列的壁画,玄远清楚地知道了这个叫做华夏的民族是怎么样一步步从无到有。慢慢建立起一个个庞大的帝国,一个个繁华盛世以及一系列文明。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和古老的华夏文明比起来。现在的什么星云大6的文明简直脆弱得如同一张白纸一般。

    而当看到唐朝时,玄远终于又终于现了一张他无比感兴趣的壁画。

    因为,看到这张壁画,他终于知道猪无能背后的虚影究竟是个什么来历。

    (好了,或许这两章让大家看着比较烦,因为都是些大家知道的东西。不过其中有些确实很重要,不得不写,不过终于写完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 页 目 录 下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