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南录

首页
字体:
上 页 目 录 下 章
第四章 初(三)(2/2)
朝旧臣这个结果让大家又恢复了些对大都督府能“公正”处事的信心。新任户部尚书杜规虽然非出身于科举但四年来此人筹粮筹款保证补给的功劳在那里摆着谁也抹煞不掉。并且参照《临时约法》在大都督府任职三年以上的幕僚可出任七品以上官职杜规出任户部尚书无可厚非。

    “不好宋瑞要动手了!”逃脱了被裁撤命运的陈宜中从文天祥的这番举措中明显感觉到了阴谋的味道。在约法通过之前他就料定文天祥会凭借《临时约法》对目前大宋内部的各方势力进行一次暴风骤雨般的整合但是他没想到文天祥的手段玩得如此高明如此果决。

    没等陈宜中用自己的推测说服众人做好准备大都督府的另一个建议送到了赵昺面前。文天祥举荐大都督府幕僚和任满三年的原福建地方民选小官七十余人出任广南东、西两路府县官员举荐行朝无差遣六品以下冗官四十余人任其从属同时征调行朝冗官二百六十余人包括全部御史和谏官为大都督府幕僚。

    文天祥的建议上说“若有坚持辞官者。念其患难之时护驾之功大都督府给其银五百两准其荣归故里。”

    同时文天祥下令在大都督府下设监察院。由刘子俊出任监察院正卿。负责监督百官行为防止贪污舞弊。规定监察院有监督之责无拘捕之权。证据确凿后需交刑部6秀夫处由其裁夺是否对疑犯进行羁押。

    原大都督府敌情和内政二司合并为谍报司由陈子敬担任总监。何时与另一位匿名人物担任南北总统领。

    朝野震惊。

    丞相府内部的变动大伙不甚关心。内政和敌情二司的工作本来就很神秘事关抗元大业没人会在这个时候对这个机构表现出过分的热情来。但外派官员和征召冗官入幕的事情却引起了轩然大波。

    众人到此时才豁然觉文天祥不仅仅是个为人正直又擅长领兵打仗的直臣。他也有“奸诈”的一面只是不到万不得已时刻他不会将自己“奸诈”的本领充分使出来。

    《临时约法》规定在大都督府入幕三年以上者即使没有功名也可以出任高官。而从攻下福州试行选举到约法建立差不多正好是三年时间。所以文天祥举荐的七十余名地方官员无论原来是否有功名在手出任地方都名正言顺。

    这些人或在大都督府内熟悉新政运作。或在地方任上有过选举和被选经验知道其中好处。他们一但主理地方新政和约法自然会毫无阻碍地推行下去。

    行朝群臣纷纷出言反对但找不到合适的理由。所有人的任命都不违背约法大都督府是在规定权限内合法地使用自己的权力。

    但大伙却不敢在以辞官相要挟。当年文天祥在福建与北元苦战行朝见危不救给破虏军唯一的支持就是纹银五百两。文天祥此时得了势力答应给不合作者每人五百两银子遣散费已经是仁之义尽。当然这五百两银子也许是个巧合。但所有人不敢向巧合方面想。万一不是呢现在大伙想着从文天祥手里捞好处当初做得为什么又那样绝情呢?

    叶旭、李麟、张奇龄等御史跳出来大声呼吁被征调到大督府幕下的官员们群起抵制这个不合理的政令。但是经过先前一个多月的折腾又被五百两银子勾起了心中的愧疚大伙渐渐没了精神。一些挂着尚书、侍郎、员外虚衔的官员纷纷整理行装乘马车到福州报到。一些没有治政经验只会找茬挑错的御史们也纷纷打消了反抗的念头结伴走向福州。

    “能为国做事何必争太多虚名?”很多真心为国的官员们如是想。陈龙复、吴希奭、邹洬等故人目前的成就让他们感到羡慕能像上述几人为国家做一些实事他们不在乎官位高低。

    况且大都督府裁撤冗官削减虚职高薪养廉严刑肃贪正是他们所期待的雷霆手段。在这种相对干净的官场环境下正直的人不愁做不出番事业来。

    “跟在丞相身后比混吃等死强。况且丞相大人羽翼已经丰满咱们再折腾也争不来什么。三年之后大伙也算是经验丰富干员外放到新征服之地职位不会低于府、县。”除了新政的支持者外大多数被征召的人这样想。大都督府的幕僚供给丰厚虽然大伙入了幕就失去了原来的官职但那些没有实际差遣的职位本来就是噱头还不如去大都府做事有奔头。

    “丞相这次外放官员一次就是七十多。先前有进士功名的多放了知府。先前有秀才功名的多放了知县。大伙功名、职位都不比这些人低差的就是跟错了人没在丞相府下混些实际功劳。此番去了说不定有更好的前程在等着只有傻子才跟着叶旭瞎胡闹!”更有机灵者私下如是议论。十月以来破虏军动作巨大。除了在两浙一带稳步前进外萧明哲和杨晓荣二人在广南西路的剿匪工作也进行的卓有成效。如今大都督府已经下令将主帅邹洬、张唐和他的第一标吴希奭和他的炮师调到了广南东路和江南西路的交界处。许夫人的兴宋军也奉命分散到各地接管了地方治安和防务。

    可以预见一旦军队调动完成破虏军主力就可能杀入江西与北元主力决战。明年这个时候说不定能有多少新职位空出来。按这次职位安排的惯例肯定是大都督府从员优先到时候大伙的机会更多。

    “说不定三年之内能扫荡江南恢复故国吧!那时候作为丞相门下士心中抱负还怕无处施展么?”这样想着很多人心里的郁闷渐渐释然。

    “宦海沉浮荣华富贵不过云烟过眼。今天你做了一品大员明天就可能是阶下苦囚。何必呢?如今国权旁落哪天陛下禅位了大伙是尽忠呢还是转舵呢?即便文天祥无篡夺之心这个根基不稳的约法这个风雨飘摇江山又能多支撑几天?”也有人硬下头皮来在杜规手中领了五百两银子回去做自己的富家翁。出乎人预料大都督府没有难为这些人反而奏请皇帝反而根据以往功绩给了他们一个不拿俸禄的爵位。弄得辞官者反而觉得自己心眼小了长叹几声后大隐于福、泉二州市井。

    叶旭、李麟、张奇龄等折腾了几天现身边响应者越来越少只好认命。好在丞相府事情多也没时间难为他们几个。抱着走一步看一步的心情几个御史跟在队伍的最末依依不舍地拜别了宫殿。

    热闹而嘈杂的行宫附近立刻清净起来。例行早朝时也再不复乱哄哄的集市模样。

    原来蒲家花园现今的大宋皇宫门口稀稀落落停了几辆马车陈宜中、6秀夫、赵时俊三个留守的最高长官6续走进了宫门内。

    “6大人昨夜睡得如何可曾把酒吟诗驱赶这无边寒意?”礼部尚书陈宜中看了看左右两个同僚意味深长地问道。经过文天祥这番辣手整顿跟在皇帝身后吃空额的官员一下子被扫荡了四分之三。六部官员除了吏部、礼部和刑部还留在泉州外其他三部全部迁往福州与大都督府合并精简。权力的旁落和同僚的减少让陈宜中很不习惯每当看到空旷的金殿他就不由自主地想起昔日议政时那番热闹模样。

    虽然那时热闹却没有效率如今冷清却效率甚高。

    陈宜中知道自己没有力量再夺回权柄。虽然他因为得了礼部尚书的差遣丞相的虚衔得到了保全。但他知道如今军心、民心皆不在自己。但他一直不甘心的是为什么以正直和忠诚而闻名的6秀夫会变相支持文天祥推行新法。为什么身为皇族的赵时俊眼眶皇权旁落却站在文天祥身边为虎作伥。

    “昨夜风大6某披阅案卷时闻庭院内寒鸦不住惊鸣今早开窗本以为落叶满地。却见窗前苍松风采依旧只是窗台上一壶旧水却凝成冰倒也倒不出来。”6秀夫心不在焉地答道。

    “嘎嘎”仿佛与他的话呼应几只寒鸦从宫墙内梅树枝头跃起哀鸣着飞上了半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 页 目 录 下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