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所看到的是坚持信念的光辉形象是虽死不辞的凛然气节。但自其私者言之却又是在要挟人主置其于进退两难杀则有不仁不义之谤不杀则等于自承错误威风扫地。而死谏者这边谏成则天下耸动、人人敬叹失败也不妨落得个诤臣烈士、磊落英名。
拥有这么一大批不惜以性命为赌注也要匡正人主之失的大臣嬴政是觉得欣慰还是愤怒呢?他是从公的角度还是私的角度来审视评判这次死谏事件的呢?关于这些史书上不曾记载今天更加无法得知。但随着时间推移对为臣之道的要求也在逐渐生着变化。南宋朝岳飞对宋高宗赵构说道:“使文官不爱钱武官不怕死则天下自平。”(值得注意的是岳飞这话不宜从字面上去理解其中使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此为不可不察。)换而言之事出重大紧急为人臣之礼虽死谏可以。
姑且不论为太后赵姬而死谏是否值得。令人困惑的是陈忠等人不是没想过进谏的后果却依然义无返顾勇往直前。为什么?从数学的角度来解释进谏之后死或不死其实是一个概率问题。当然死的概率相当之高但不死的概率也不能说完全没有。我们知道在掷骰子时连续开大的次数越多则下一把开小的几率越高。同理嬴政杀的进谏者越多则下一个进谏者被杀的几率越低生还的几率越高。后来的进谏者或许便有着类似赌徒的心态绝不放弃继续下注说不定下一把就全赢回来了呢?于是越输越多。是故老子曰: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当然以概率来解释这次轰动天下的死谏事件无疑是荒谬和不厚道的。我们需要知道的是: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陈忠等人视死如归前赴后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